宋代越窑真品收藏
关于越窑的特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去看,即魏晋以前,魏晋到唐,唐到北宋。如果将小仙坛窑址作为陶器和瓷器的分水岭。那么在瓷器尚未出现以前,上虞所烧制的器物与同一时期的南方地区大致相同,诸如新石器时期遗 留的夹砂黑陶、灰陶,春秋战国时期的硬纹陶、原始瓷。甚至于在东汉的窑址里同烧的硬纹陶和原始瓷的纹饰也未有多少变革。
对于“青瓷的母亲”越窑有没有一丝惋惜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算是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了。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宋代陶瓷市场的巨变来得那么突然而已,这一番变化,反而成就了早在市场中摸爬滚打、适应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的龙泉窑了。
作为最著 名的青瓷窑系以及“成熟青瓷”的代表,越窑在从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间,其创制、发展、鼎盛时期所带来的各种技术和人才传播,为随后环浙江地区以及更广大范围内的青瓷“百花齐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基础。
一直以来关于秘色瓷的名字来源,有各种说法。有人说秘色是指青色之意,或是越窑一个时期的代称,而最常见的说法是秘色瓷为贡品,“臣庶不得用”,所以是神秘的瓷。因为五代后期,越窑属的吴越王国每年要向宋朝廷进贡,也包括了秘色瓷。据记载一次就有10万件秘色瓷。虽也有人说秘色瓷做贡品并非从五代 开始,像法门寺的秘色瓷当也是按唐朝统治者的需求生产的。可是,秘色瓷作为贡品的生产方式,却导致了宋代官窑制度的产生。
南宋初,随着越窑的停烧,举世闻名的“秘色瓷”和秘密配方一同消失了。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数件瓷器,釉色青翠匀净,造型精巧端庄,胎壁薄而均匀,尤其是湖水般淡黄绿色的瓷釉,玲珑得像冰,剔透如玉,匀净幽雅,令人如痴如醉。直到看见物帐碑上“瓷秘色”三个字,古陶瓷专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它就是越窑青瓷中的极 品——秘色瓷,只是从前相见而不相识罢了。
北宋越窑的原材料可能用尽,所以这个时期多是文房小品,风格也是五代流传下来的,很能反映出师徒的传承有序的关系。
越窑青瓷的优势从统治浙江地区的吴越国,以秘色瓷向北方中原政权进贡。唐代瓷器曾有南青北白之说,就是北方的邢瓷和南方越州瓷,两者都是朝廷主要贡瓷。然而到了五代由于战乱,北方白瓷衰弱,只有越窑青瓷一枝独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