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笔记:一条整洁热闹、安静又有活力的街道
梁东方
从概念上说,这样的题目当然是矛盾的,既然热闹了何来安静,既然安静了也不大好说有活力了。但是现实中,的确是可以将这样互相抵触的因素结合起来的,比如这条南北方向的新开街。走上这条完全没有事先预判的街的时候,这些互相参差的特征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确定无疑的惊喜。这样的景象似曾相识,广州沙面岛、上海老租界地带的街道景观,一些欧洲国家最高只允许临街三层高建筑的街道视野,好像都纷至沓来了一般;像但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做了本土化的处理,而处理者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本地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人在这样的街道上的好感受,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表现:愿意找个借口刻意走上街头,愿意慢慢地走,愿意走过去再走回来,愿意立在街边上看上一会儿……
新开街不是很宽,上下两车道,两个方向也都有慢车道;路面平滑有弹性,道路施画的标线清晰。两侧便道保持着基本统一的格式,但是也不绝对,有的地方有门脸儿,有的地方有单位,都做了因地制宜的适应性调整。沿途的建筑与道路的关系是一种方便为主、整齐为辅的人本格式而非城建的绝对统一要求下的宁肯牺牲实用性也一定要“美观”的机械化标准。尽管这有可能是自然道路延续下来的传统,但是我们也宁愿相信这是设计者的初心。因为这样的“设计”是最具现代感的,是不输于任何高大上的城市规划中的生活性街道的文明规范的。只有在鳞次栉比的街道之间突然出现了一座院子里长了老树、平顶屋檐上长了草的平原村庄里的院落,才会让人意识到,这里其实是县城,甚至在前不久还是县城边缘上的乡村所在。
周末上午十点钟的时候,这条街上车辆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走在这条路上的任何车辆,保持一种较为适中速度的通畅都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一来就没有快速行驶的车辆给周围的慢车道上的骑车人和便道上的步行者带来的潜在威胁,人们在心态上就能保持一种比较平稳的日常状态。这可能有道路限速的硬性规定,但是道路本身的宽窄度所形成的自然“限速”其实也功不可没。正常的驾驶者在这样的路上,很自然的就不会开得很快。不仅因为这条路不是很宽,还因为在这条路上还可以实现他们很多潜在的需要。
拉货、购物、办事、餐饮、送人接人、带孩子上学下学……很多城市生活的基本功能都可以在这样的街道上完成。这条可以相对充分地满足需要的道路两侧树木冠盖连绵,冠盖连绵的树下停放着车辆,车辆之间的缝隙里还有不少卖蔬菜水果的摊贩,不过这些似乎都没有形成对流量不是很大的交通的阻碍,很巧合地达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适中。买卖和交通兼顾,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又各自方便各取所需,在公共空间的实用上臻于功能最大化,而没有大城市甚至一些不大的城市里对于自然经济状态过于严苛的管制。
这种相对比较自然的生活状态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道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很少,那种建筑高度密集导致人口高度密集之后的车流人流超过负载的街道我们在大城市里屡见不鲜,其后果就是车行拥堵甚至人行也不易。人类聚居空间是有一个必要的冗余度界限的,一味为了经济指标而在有限空间里塞进去过多的人,势必就会形成整个生活水准的严重下降。不是说吃喝意义上的生活水准而是交通和视觉空间意义上的生活水准;就这种意义上的生活水准而言,灵寿新开街这样的地方已经近乎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
当然,这样的理想是很脆弱的,已经有高楼在一些地方拔地而起了。它们不仅遮挡了身后传统的平房和低层楼房的采光,更会随着入住的人口增加、进出的车辆增加,逐渐侵蚀掉整个街道上的这种难得的的好状态,使其走上大城市不适宜人居的老路。
在路口的熟食店里买了两块炸带鱼段儿以后,慢慢地骑车拐上了一条倾斜的路。这在现代城市规划里很少出现的斜路,在传统上却是笔直着直接连同县城中心的广场和东北方向出县城而去的最近便的路。这样的路两侧呈现的更多的还是过去自然状态下的门脸和店铺景观,走上去很有些怀旧感。走到县城边上的森林公园,在一片秋天的阳光下正将叶子逐渐变黄的大法桐树下吃自带的盒饭,便是今天骑车漫行的旅程的一个重要节点了。
在高远爽朗的秋天里的骑行,自然风景的收获之外,新开街上的观感也成了一个完全没有预见的独特记忆。它在自然状态的历史街区与城市规划的人本原则之间的恰当的妥协,至少是现阶段的妥协,让它现在具有很多城市里都早已经无法寻觅了的淳朴自然与现代文明结合意义上的人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