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笔记:在大地上奔跑

梁东方

在网络中、在手机上经常可以看到跑步的人录制的视频,将一向在人们印象中一闪而过的个人化的运动,做了可以反复观赏的展示,这是又一种拜手机时代所赐的现代福利:不必真正去现场,当然也不可能抵达那么多现场,就可以看到大江南北祖国上下各个不同的地方的人们以不同的姿态跑步的样子;不过看得多了发现,美女展示身材的不必说,即使真正的跑步者,也大多都是在操场或者公园、景区之类的地方跑。

不能说这些地方不好,相比于车水马龙的街道,还是这些地方没有车辆之虞、较少眼见的污染,相对安全。但是总觉着更理想的地方还是在自然山水之间,是在无边无际的大地上。

这对于城市人来说有相当难度,尤其在住家附近,大多数人都无法找到这样的环境了。毕竟,失去大地,失去自然状态的未经过分人工的大地,已经是城市人异化的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一种悖论的是,在没有失去大地环境之前,人们对跑步这样的事情似乎反而没有这么热情、这么普遍。跑步恰恰是城市化到了一定高程度以后人们自己也未必意识得到的一种挣脱,一种纾解。所以,为了让这种挣脱和纾解更到位,也就更有必要将跑步的地点选择在最接近于自然状态的大地上了。

在大地上跑步理想,理想在哪里呢?理想在可以将跑步这种原始形态的人类肢体行为还原到相对原始的自然环境里,从而收获环境与人的步态上的双重回归,收获到比简单的多巴胺分泌更多一层的审美情境的返祖般的快乐,或者叫做刷新。

人类经过多少年的进化,到了现代社会里之所以生出各种身心问题来,可能很多都是需要刷新,需要苦其心志式的回归初心,回归原始状态的刷新。而跑步就是其中一种简便易行的重要方式,所谓跑步三公里专治各种不开心、五公里专治抑郁烦恼之类的说法和感受,即此之谓也。如果能将这种刷新方式放到大地上,放到尽量接近于原始自然的地方,那就会有更好的效果、更大的享受。

从地理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广阔地貌就是对人们进行长途远行的吁请。在大地上奔跑,一扫绕着操场跑步的乏味和在同一个公园里做循环跑的单调,很容易就忘记了自己是在跑步,很容易就进入一种仿佛在原始时代的大地上快速行进着的真切与恍惚。

这时候的跑步,我们很明确地知道是从哪里出发最后抵达了哪里,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这样的路径方式是自然而原始的,是人类从古远的时代里的无数次有目的的位移线路记忆的再现,不是绕了圈又一圈,不原地转,有明确的线索可循,从而也就不会头晕,而还有直观距离上的成就感。

这时候的跑步已经和审美相结合,逐渐就使人脱离开与运动锻炼乃至自我刷新的执念,而进入到一种没有目的的、放松的陶然审美状态里。

抬腿摆臂,在逐渐找到的节奏感里,呼吸着充满了植被气息的空气,在哪怕无处不在的景色缺陷里奔跑而去。

大地上视野辽远,令人心胸开阔,逐渐跑开了以后,目光可以遥望着地平线一直跑下去,好像双腿有了永动机的功能,好像上半身已经坐到了机动车上,机动车完全听着自己的使唤,却又以不可遏制的均匀速度掠过麦田边的野草花,掠过路旁的大杨树,路过核桃树林,掠过初夏季节依然是一片明黄色的小槐树树梢……眼前的一切既是自然发育的应有尽有,也已经幻化成了自己比步伐丈量过的地方远得多的思绪背景。

这样奔跑的好感觉还包括跑步结束以后浑身略略带着一点酸痛的舒适,似乎能感觉到身体的所有部位血液循环都加快了。而当天晚上的睡眠也变得无比香甜,比平常睡得时间要稍微长一些,醒来以后有几块肌肉是明显有酥痒的酸涩感的,这也是跑步的愉快一直延续下来的结果。说明以前跑得还不够多,强度还不够大;也说明这次在大地上的奔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也是愉悦度。

有意思的是,在大地上走路或者骑车,不管多长时间都很难达到这样的强度。这就是跑步,哪怕是很慢的慢跑、比走路的速度快不了多少的慢跑的独特魅力,在相对短的时间和距离中,能达到其他运动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才可能接近的效果。

何况,大地上的奔跑还经常可以让人忘记步态和身姿,忘记节奏和配速,忘记时间和距离,乃至忘记自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