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夔龙(起源与规格)知识课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夔龙玉环
夔龙纹,一个在战汉玉器经常被使用的一种纹饰,如上图可见,玉环呈现四头四腿衔接而成,每龙有一条腿,此种龙便为 夔(kui) 龙,那么这种龙的起源是什么,现在学术界并未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龙,也有人说兽,更有说龙兽杂交,龙九子等,万物皆有起源,古玉也非例外,真相往往就藏在起源里,我们从古籍中依然可以找寻到答案。
夔,原型
夔,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之中,《山海经》第十四卷大荒东经原文:”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在色为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谓薄青色。”
译文:
东海中有一座山,名叫流波山,这座山距离海岸有七千里远。山上有一种兽,它的形状与牛相似,长着苍色的身子,头上没有角,只有一条腿,它出入水中时,一定会有风雨相伴,这种兽发出的光像日月一明亮,它发出的声音像是打雷声,它的名字叫夔。黄帝得到它之后,用它的皮做鼓面,用雷兽身上的骨头来敲打这面鼓,鼓声能传到五百里之外,黄帝以此来震慑天下,按照山海经里对于夔的最早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夔,是一种浑身青色的牛,没有角,独腿,最早使用的功能是被黄帝扒下了皮,当作鼓的皮来使用,也可以说是乐器的最初原型。
夔的进一步应用则进入青铜器之上,商周时期青铜期纹饰,端庄而古朴,而在商周时期夔则不再是单独出现于词汇,古籍记载则出现了“夔龙”,在《书.舜典》中有明文记载,“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孔传:"夔龙,二臣名。”耶律楚材在《和人韵》也说到,得夔龙立廊庙,扶持尧舜济斯民。”,我们具体分析上面的两端话,"夔龙,二臣名。”这里说到,夔和龙是二位贤臣的名字,耶律楚材也说到,得到这两位贤臣立于廊庙之上,就可以扶持君王像尧舜一样济万民,那么夔龙这两位到底是什么样的贤臣呢,让历代士族如此看重。具体历代看重到什么地步呢?梁辰鱼的 《浣纱记·吴刎》记载到:“伯嚭那老贼呵!我一心认是济世夔龙,谁知你是蠹国鸱枭。”,这里记载了一句话,吴王夫差被勾践灭国之时,拔剑自刎之时感慨道,伯嚭你这个老贼啊,我一心以为你是那济世的贤臣,没想到你是个像猫头鹰一样的害虫,说完就自杀了,也从侧面说明了一点,你伯嚭如果是夔龙,我也不至于亡国自杀呀!
夔龙绘立于鼎,供养于宗庙之上
《书.舜典》“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孔传:"夔龙,二臣名,经舜典查证得出,夔龙:相传为虞舜二臣,夔为乐官,龙为谏官。指可以作为规范的礼乐制度,商周时期多以礼乐治天下,而夔就如山海经中所说,为乐器的,震慑天下规范天下的正乐莫不是出于此,教化万民,而龙则为谏官,规范礼乐制度与天下子民以及君王言行,二者相合,则为庙堂之中正器,夔龙礼乐教化,刻于器,以礼乐治天下,在商周战汉时期,玉为士贵族及帝王专用之物,很多精品之上则出现了夔龙纹,夔龙纹,礼器之首,代表性纹饰。
夔龙纹玉玦,春秋时期,一级文物。1994 年从礼县永坪乡赵坪村大堡子墓地 M2 墓中抢救性清理出土,直径 5 厘米,孔径 2.2 厘米,厚 0.4 厘米。青玉质,色泛灰黄,较透明。琢磨成形,体如圆环形。肉部有一个宽约 0.2 厘米的缺口,缺口断面齐直。两面纹饰相同,均阴刻双首夔龙纹,龙身随环形而弯曲,龙首相向对称于缺口处。为秦宫贵族用玉,随葬前已断裂,裂隙处有两个单面钻小孔以加固。初为人体佩饰品,后属葬殓用玉。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何能定为一级文物,便是纹饰与规格决定的,若非夔龙,最多三级文物。
玉透雕双夔龙纹佩
战国 中期(前375 - 前276年)
1957年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长8.9厘米 宽3.4厘米 厚0.3厘米
国家博物馆,一级文物
玉为白色,局部有褐色沁。体扁平,双面雕。璜形,纹饰由连体双夔龙和兽首纹组成。双夔龙回首相望,长角向后伸展,与龙爪相连。菱形眼,喙部向上卷曲,与龙身相连。下颔向上勾卷,口呈圆形镂空状。龙身向上卷曲呈双“S”形,龙首颈下方各雕刻一爪,向斜上方伸展与双夔龙角相连,爪拳紧握,成镂空圆圈状,可供穿系。兽首位于中部,在龙身下方,仰置。以嘴衔夔龙身部,如意形鼻,兽须用五条随龙身弯曲的阴刻线雕刻,并向上勾卷。双兽角与龙身相连,并向身部勾卷。兽双眼镂空成圆形,兽面额部、双角、颈部、龙身等多处用阴刻线雕琢细密的斜方格网纹及勾云纹,龙身中部钻一圆孔,两侧爪部各镂空一孔。
造型精美,构图巧妙,雕刻精绝,边角处锋利。纹饰繁而不乱,华美而不俗,玉质光润亮泽,为战国玉佩中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