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学习一些问题的答复
收到下面一个留言探讨外语学习的问题,因为比较有代表性,索性把回复逐条写下来公布如下:
王博士您好!我是一名大学生,希望能学好英语。我听过您在沪江网的一堂公开课,您在课上回答网友问题的时候表示,背诵对学习语言是毫无作用的,因为那只是一种条件反射,要练好阅读的方法是疯狂海量阅读。学生相信,您说的是真理。但学生一直受中国传统英语教育影响,学了十几年的“哑巴英语”,听说能力真的很欠缺。您说听说是很浅显的,可是我们怎么就听不懂,写不出呢?过去我听过其他老师说,可以背诵《新概念英语》这样经典的教材(input),然后用自己所背的与别人英语对话或写文章(output),从而提高听力、口语与写作水平。请问您这样做正确吗?如果您不同意,究竟怎么做才能提高听说能力?疯狂阅读要达到怎样一个量才会出现质变?谢谢
我的回复如下,分出的小点只是为了表达清晰,跟问题的先后顺序和重要性无关。
一、我在沪江的讲座是分享我个人留学经历的,实际上在同意做这个讲座之时,我已经表达过一些顾虑,就是关于英语学习方法的,我不了解沪江的听众群体,不希望过多涉及到这一方面的内容。虽然说在互动阶段问题几乎完全集中到英语学习方面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是毕竟不是讲座的核心、也无法就某一个具体话题深入展开,所以那一次听到话很难有多少参考价值要靠每个人自己把握。
二、我个人有一个十分强烈的看法,就是中国学生的英语不是“哑巴英语”,而是“文盲英语”。中国人老拿“哑巴英语”说事,多少是在辩解我们的读写水平是好的,颇有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味道,是会耽误事的。(可参考阅读《中国人的英语是哑巴英语吗?》)
三、说语言的听说容易,先从科学逻辑上看。口头语言(听和说)有一个线性的特点,就是必须一个字接着一个字来,像一条线。这样就决定了它不能太复杂,否则大脑处理不了。同时,因为它在空气中会自然消失,对于口头语言的处理依赖于大脑的短期记忆。太长的句子、太复杂的结构、太多的头绪大脑都无法处理。这就决定了听说一定是简单的。
四、再从实际生活里来看。不知您接触过在中国满大街跑、而汉语极为有限的留学生没有。他们跑着跑着听说的问题就解决了。同样在美国,一些靠亲属移民甚至偷渡过来的中国人,几乎完全不会英语,慢慢地基本的听说也可以过得来,没听说谁因为不能开口买饭吃就饿死了的。说,几乎是开口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听呢,如果是跟人说话,一遍听不懂可以有第二遍,而且说的人还会做调节,会放慢语速、简化内容。听懂其实一点都不难。
五、您所描述的听不懂的情况,我估计是脱离了实际语境的“听力”练习或者考试。可以这么看,托福要考听力,而针对母语学生入学的SAT和GRE并不考听力。为什么呢,听力只是针对第二语言的,对于母语学生来说,谁都能听懂,没有考的价值。其实您可以跟出国以后英语基本“过关”的人聊一下,回头再听托福的听力,是非常容易的。(而阅读呢,多数理工科的中国学生可能在美国生活一辈子都没有过得了这个坎儿!)。
六、针对这样考试的听力会有一个豁然开朗的情况,功夫到了立刻就解决了。有经验的托福或雅思的应试老师都大概知道什么水平要听多少小时的录音就可以了。我自己的听力经历是这样,我在学校没有学过听力,那个考了四十几分的四级有没有考听力不记得了,就算考也是瞎蒙啦。准备托福的时候是一个学期的课程每周六天每天三个小时,用的听力教材是《Step by Step》。我自己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投在听力上,四、五个月下来就可以了。以后针对考试的听力也没有更大的进步了,至于出国之后一下子听不懂也是自然过程,很快就好了。如果要到完全不吃力地听,许多在这里生活的留学生恐怕也还没有做到呢。(可参考阅读《当年我和英语有个约定》)
七、阅读要有多少量?我就是属于出国前一本原版书都没有看过的情况。上学第一个学期,每周一千二百页的量、每天二十个小时的时间投入,这样一学期十周左右下来能够读到每小时三、四十页,一学年下来大概到了一百几十页。到这时阅读大概有了一定的底子了,算是可以了。可是阅读不像听力,是无止境的。其实到了这个时候英语的什么方面进步最快呢?是词汇量!就真像开了窍一样,突飞猛进,而且很快就不再是障碍了。您听到英语的最高手计较自己的词汇量吗?英语词汇量的瓶颈是五千到两万之间,所有计较的人(和宣扬怎么背单词的方法)都落在这个瓶颈之内。一旦过了两万这个瓶颈,就是一马平川了。(可参考阅读《美国顶尖学校的文科博士是怎样炼成的》)
八、人是一个生命体,语言学习不是机械的。不是说听了多少小时、看了多少页就“过关”了。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动机,这个动机决定了大脑里的一些生化成分的反应,进而决定了习得语言的速度。从您的字里行间我看不出学习的动机,或许应试是唯一动机。如果只是应试,跟着应试那一套走就行了,考出个好分数来,其他的再说。毕竟语言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九、跟语言学习过程漫长同在一条线上的还有最好的学习方法和教材的问题。我能感觉得到您在寻求灵丹妙药,想“彻底”解决英语问题。不幸的是,第二语言学习没有“最好的”方法、没有“最好的”教材,更没有灵丹妙药。要放弃这个幻想、也要正视年头长这个痛苦的过程。(可参考阅读《哈佛博士为什么想去卖药》)
十、《新概念》是结构主义教材的代表作,虽说结构主义在人文科学界被认知主义所取代,但是这部教材的价值还在。我在国内带语言中心的时候就极力主张用它。同样,好教材就和好药方一样,要因人而异,看怎么应用,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十一、背诵的话题就比较敏感了。美国从小学就不主张背,而中国步步都是一个“背”字。我在国内就没少背过,回过头来看,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先不谈背诵的教育心理学基础,单说外语学习,试图用“熟读唐诗三百首”的背诵方式提高外语的水平,忽略了母语已经会说而外语并不会说的这个最大的特点。背了中文可以提高说的水平,背了外语的范文来说,恐怕是不成立的。所以我个人看法,让学生背范文的老师,八、九成自己不是外语的过来人。反正死压着学生背,算是在学习。至于能否学成,就管不了了。反正学不成,老师可以怪学生不用功,学生呢,还是怪自己不用功!这样一来,外语就成了一个非常难学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