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怜取眼前人|吾观世事
作者:李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出版多部散文、短篇小说、传记文学作品。)
现代人总爱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于是眼睛总望向远方,越远越好,远的都是好的,而眼前的世界、身边的人都面目可憎。所谓“远香近臭”。
最近读了一篇小说,故事情节不繁杂,甚至还显得有些单一。主人公小妮讲了她居住在棚户区时,每天上学,在大门口,那位看门的大伯,有时会给她弹掉衣领上的饭粒,有时会给她把凌乱的头发用粗大的手指捋一捋,有时会把她皱在一起的裤腿抻一抻。记忆最深的是有几次晚上放学回家,爸妈不在家,大伯就把在煤油炉上煮熟的饭菜给她盛上一碗,有一次炉子上热好的仅有的两个菜包子全给了小妮。
后来小妮家搬出了棚户区,到别的地方上了中学,后来考上了大学。一次同学聚会,聊到了最难忘的人和事,小妮一下子想到了在棚户区守大门的那位大伯。她内心对自己充满了责怪,我怎么这么多年都没想到去看看他老人家,我怎么连人家的姓名都没弄清呢?
周末,她买了水果和其他礼品,专门去了那个她曾经居住的地方,但这里已经旧貌变新颜,成了新开发的小区。几经打听,才弄清大伯姓张,他早已离开了这里,且去年已经离世。几经辗转,小妮来到了张大伯的墓地,摆上鲜花与水果,长跪不起,失声痛哭。
小妮不停在内心叩问自己,为什么不早些来看看张大伯,为什么会把一位陌路大伯对自己的宠爱,像岁月烟云随之挥洒而去呢?她深深自责,深深忏悔。
最后,她从内心流出的感叹是:人呐,无论光阴荏苒,无论身世沉浮,都应该记住身边人,记住身边事。
掩卷沉思,不由万千感慨,感触良多,如梭日月,带走了多少我们应该记住的人,带走了多少我们应该记住的事。所有这些,当我们在岁月淘洗之后,浮泛当年情景,已是时移境迁,追悔莫及。
遗忘,几乎成了现代人的一种流行病。我们可以把责任推给生活节奏太快、生存压力太大、瞬间忆起即时忘等等,但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畅达还是阻滞,我们不能忘了,支撑整个社会构架和单个的人与整个社会连接的,还是那些不能忘却的身边人和身边事。
一句点拨,一段公道话,一缕关爱情,也许在人生道路上,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惊叹号,但人总在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一个一个连接点的激活中,成熟、成长、成人、成才。
几位好友在一起小聚,其中有一位讲了他隐匿心中多年的心路历程。他说自己年少时,由于家庭变故,成了无人管无人疼的“问题小孩”,他“破罐破摔”,打架闹事,游手好闲,邻居见了他,避而远之,要不就是在背后戳脊梁骨,“这孩子没救了”。只有隔壁的胡奶奶,一直把他当亲孙子看待。没饭吃,她给做;没地方睡,她腾铺。还从不责怪他,只唠叨一句:“孩子,你长大了咋办啦!”朋友说,也许就是这句话,唤醒了自己埋藏心底要做一个正常人的星星之火,正是星星之火的勃发爆燃,使他改掉了许多坏习惯,开始走上了正道。他外出务工,苦活脏活累活他都干,苦拼多年,总算没有辜负胡奶奶所说的那句话:“你长大了咋办。”如今,他也算事业有成,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当上了小老板。他说,无论自己是否有能力,哪怕只有一口饭吃,也要为胡奶奶养老送终。他经常回老家看望胡奶奶,生活费全由他负担。
假如说前面我所读的小说也许属于虚构,但我的朋友所讲到的,是真真切切的事,是真真切切的人。
北宋诗人晏殊有诗云:“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他以诗告诫后人,当你欣赏远处的旖旎景致时,还不如多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如果我们在这样一个飞速变异、容易遗忘的年代里,始终能保持一种定力,不忘身边人,不忘身边事,真正记住那些该记住的,忘掉那些该忘掉的,脚踏实地,人的身心也许会变得更健全,也许在更高层面上更富有,进入社会所期待的那种境地。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