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16)
追根溯源(16)
狼 烟典出《尔雅·释兽》: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在古代,燃放狼烟对于用兵打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有着自己的规则、时间、地点等。燃放狼烟是否正确关系到对敌情的判断,也会关系到战争的胜负。著名的《为公兵法》,对燃放狼烟的相关事宜做出了详细的解说,书中规定,即使在行军的途中宿营的时候,也要在离营地百米之外的地方建立烽火台。同时规定了烽火台的选址、各个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以及建造模式。在燃放时,如果敌人少于十骑,燃放一柱狼烟就可以了,如果敌人在百骑以上,二百骑以下就要点两柱狼烟,若是五百骑以上就要三柱狼烟共同点燃。后来,人们把“狼烟”当作是烽火的同义词来使用,有时候也用作敌兵的代词。现在“狼烟”也是边陲风光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浪 子典出《宋史·李邦彦传》:邦彦俊爽,美风姿,为文敏而工。然生长闾阎,习猥鄙事,应对便捷;善讴谑,能蹴鞠,每辍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传之,自号李浪子。言者劾其游纵无检,罢符宝郎,复为校书郎。俄以吏部员外郎领议礼局,出知河阳,召为起居郎。邦彦善事中人,争荐誉之,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宣和三年,拜尚书右丞……明年,拜少宰,无所建明,惟阿顺趋谄充位而已,都人目为“浪子宰相”。北宋时期,有个大臣名叫李邦彦,他不仅性格豪爽,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而且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文章思路敏捷,文笔精巧。可是李邦彦却是生于民间,深知民间庸俗猥琐的事情,他喜欢唱歌,逗乐,还经常和民间的百姓一起踢皮球。李邦彦反应快,善于应对,处理事情也自有他的一套办法。他还把民间的俗语编成词典,让人们来争相传唱,更有意思的是他还给自己取名为“李浪子”。后来李邦彦虽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当上了官,但是却没有什么功绩,只是巴结谄媚,阿谀奉迎。所以京城里的人又叫他“浪子宰相”。李邦彦之后就有了“浪子”一词,我们今天也依然使用,专指那些不务正业的游荡子弟。雷 同“雷同”源于古时的一种说法,即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礼记·曲礼》说:“毋剿说,毋雷同。”汉代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意思是说,打雷时万物都有回声,但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判断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雷声惧怕而回应那样。因而,“雷同”还有“随声附和”之义。现在,“雷同”的最初意思已经不常用了。而在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本剧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说明。在文艺评论中,“雷同”一词多用来批评那些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作品。“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连 襟典出《赠李十五丈别》: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颇合,相与襟袂连。杜甫晚年的时候住在川东,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老人,两人很谈得来,于是就经常来往。通过聊天他们发现,原来他们两家还是远房亲戚,因为两人性格很合得来,关系也很好,所以在杜甫离开川东的时候,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纪念他与老人家的交往过程,诗名叫做《赠李十五丈别》,诗中写道:“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颇合,相与襟袂连。”诗人以襟袂相连来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到了宋朝的时候,“连襟”一词就已经广泛使用,意义与我们今天的相似。宋人马水卿在《懒真子》里面也写到:江北人称女婿为“连襟”。今天,“连襟”一词是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互称,表明两人之间的关系很近。
小桥流水阆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