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口琅川琅琯塔
汾口琅川琅琯塔
民国遂安县志记载,琅琯塔在十二都琅琯岭。光绪九年严州府志遂安县境图标为浪管塔。当地姓氏宗谱有标为七层塔。淳、遂洪氏宗谱中的洪绍墓图则标为“洪山宝塔”。
琅琯塔位于今日中洲镇与汾口镇交界处,也是原遂安十三都与十二都的分界点。这里是中洲镇通往汾口镇的水口,北边山坡缓和,绵延至武强溪,称为象山,南面山坡岩石峥嵘,俯视武强溪,称为狮石。狮象守护,武强溪从中穿过。中洲与汾口往来古道就在象山脚下,称为琅琯岭。琅琯塔下有塔山村,属中洲畈头村,有琅川村属汾口仙居村。所以有说琅琯塔为汾口胜景,也有说琅琯塔为中洲古迹。
琅琯塔坐落在武强溪东岸的一处岩石之上。古人把这处岩石雅称为钓台,下有深潭,称为杨潭,也作为放生池,禁止捕鱼。岩石有一空穴,传说与叶村珠洞相通。仰视高塔凌云,俯瞰塔影入镜。
琅琯塔为六面七层砖塔,通高约39米,分内外壁,中有夹道二,可盘旋而上。塔基下部条石砌成,上部用砖作须弥座,腰檐为菱角牙子叠涩五层,逐渐外挑。转角处翼角起翘。腰檐有黑色、赭红色彩绘阑额。塔内一至四层各面壁上有砖雕造像共66尊。是为最常见、最有代表的建造形制。
旧时琅琯塔附近有古松,形如偃盖,枝若虬龙,蟠覆数亩,每风雨将至,则翔舞作吼声。相传为宋元时物。同修康熙癸丑《遂安县志》的姜爕鼎有《咏琅琯古松》诗,康熙四十七年,福建陈学孔任遂安知县,后作《遂阳八景诗》,其中之一就是《琅琯松龙》。方志不见吟颂塔诗,可见古松比塔更加有名,或者说古松在古人心目中更加具有地位。
据传,琅琯塔六层原来嵌有碑刻一块,楷书“募成华表纪名碑……皇明万历念九年辛丑冬立”。碑文不全,但确切记载了琅琯塔建成时间,为1601年。这比龙门塔建成迟四年。从碑名“募成”二字推断,此塔可能不是官建,也不是家族私建。万历四十年遂安县志没有龙门塔记载,也没有琅琯塔记载,但在新建庵堂中有琅琯庵。琅琯庵在民国志中改称为昙华庵。从时间上推断,是先有塔,后有庵。琅琯塔或许是佛教善男信女募建。
建塔之理由多种多样。琅琯塔之碑名“募成华表纪名碑”,“华表”二字耐人寻味。华表具有路标、地标的含义。琅琯塔立于十二、十三、十四都的结合点,中洲、叶村、界川、汾口四方都能看到,作为路标、地标,很有意义。特别是对于中洲而言,此处为中洲水口,又是往来汾口的必经之路,高塔立于此地,更有向导功能。
但是,民间更倾向于把琅琯塔作为文峰塔、文风塔、文笔塔,就象文昌阁、奎文塔一样,期望人才辈出、吉祥如意。郭村《东源詹氏宗谱》中,就将琅琯岭写作揽管岭,詹安就葬于揽管岭下。揽管者,握笔也,文化意味十分明显。当然,也有可能原先叫揽管岭,该塔取其音改为琅琯。因为詹安为南宋人物,早于琅琯塔。
中洲镇畈头村童氏宗谱把琅琯塔作为八景之一,《七层高塔》诗把琅琯塔称为光日月、壮乾坤的钟灵之建筑:
花明柳暗一幽村,宝塔钟灵万古存。
四面玲珑光日月,七层高耸壮乾坤。
鸟栖画阁通云际,木阴雕甍滴露痕。
况有青山并绿水,高人登眺费评论。
琅琯塔与叶村雁塔南北遥相呼应。琅川余氏、仙居张氏将二塔合并列入村居景诗之中,名为《双塔凌云》,这与雁塔题名的励文风主题融为一体。
琅川双塔凌云诗曰:
浮屠七级造清虚,上指青云谒帝居。
南北巍然相对峙,斜阳倒影跃渊鱼。
“上指青云谒帝居”一句道出了壮志凌云、报效国家的高大志向。
张氏谱收录了历代吟咏二塔之诗,也都表达了凌云之志、向学之风。此摘录若干以为佐证:
六和及雷峰,夹峙吴山匝。
谓补都会胜,文明申阊阖。
斯千户鳞次,青镂峰毕合。
乃瞻兑艮位,秀绝还远纳。
西插松翠钗,风铃媚幽閤。
南标风山霞,寺窅钟鞺鞳。
拱揖合掌霄,问天天应答。
惟更上一层,皇衢此腾蹈。
三能炳奎章,庸搦双管搨。
曲江杏花红,尚看题雁塔。
双塔今犹古,玲珑面面开。
星凭伸手摘,云可曲栏堆。
胜友青梯会,文峰卓笔推,
飘飘知赋就,紫鸑看飞来。
嶙峋双塔入云中,南北高峰古睦同。
应有凌云高士在,腾身直上广寒宫。
古塔凌云地数弓,巍然上与白云通。
兴来载酒登高望,大笔又挥化日中。
1999年7月1日下午2点48分,琅琯塔在暴雨中倒塌。此时距1601年为3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