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大学的生活
坐在沙发上,看着两岁多大的儿子玩。忽的,不知怎么,我脑子里想起二十多年在渭南上学的一些事情。
我是1998年深秋去渭南上的学,上的是师范院校。对于我来言,能有机会上这样的院校,一方面来讲,实属幸运,但又从另一方面来说,实属无奈。
1998年高考后,成绩平平的我,不出意料地落榜。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九月一开学,我开始了复读之路。复读班里,我的高考成绩相对靠前,被班主任老师委以重任当班长。正当我踏踏实实在复习班为来年能实现大学梦而努力时,省教育厅为了解决山区教师短缺的现状,降分录取山区定向师范生。所谓的山区定向师范生,就是大学毕业后,必须回户籍所在地任教。
就这样,我幸运地搭上了高考的末班车,在复习班待了不到两个月,在班主任老师的惋惜和复习班同学的不舍当中,于秋风萧瑟当中踏上东去的列车,去渭南师范学院上自己迟来的大学。时隔这么多年,现在回过头看看,我的这一选择算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可在当时,我内心当中是何等的不甘呀。我不甘心自己以这样的方式去上大学,而且还是个大专。在我远大的人生理想中,绝不是仅仅当个老师。我之所以去上师范,就是想极力地早点结束读书生涯,早点挣钱,好为贫穷的家里减轻生活负担。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包括我及所有关心我的人都认为,上了师范学校当老师,就能吃上商品粮,成为国家干部,这对于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的农民家庭,那是何等的幸运和知足呀!
当时,渭南师范学院还不是以本科为主的师范院校,学校规模不大。看到比高中大不了多少的校园,和我想象中的大学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山区定向师范生的特殊身份,我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心情的不愉悦,使得我更加的大合群,经常独来独往,很少言语。清冷的生活,我没有什么朋友,每天除了上课、吃饭,就是泡图书馆,生活过得孤寂无味。 渭南上学的这三年,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就连第一学年为数不多的学费,也是父亲把家里的最值钱的大犍牛卖了以后才凑够的。在学校日常的生活费,时常也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我呢,知道家里的艰难,所以在花费上,能省就省,对自己相当节俭苛刻。
好在当时学校的伙食不算贵。我早就把学校每处餐厅的基本状况考察好了。那个窗口的饭菜便宜而且分量足,那个窗口师傅打饭时态度好,我心中把这些情况早就摸的清清楚楚。一般情况下,早上这顿饭可以凑合一下,吃两个包子喝碗豆浆就可以了。中午的这顿饭可不能糊弄,打上一碗拉条子,放足辣子,美美吃上一顿。后来,不知是自己饭量见长了,还是打饭的师傅耍奸了,吃了一碗拉条子后总是觉得不饱。一次意外逛街,发现临学校不远的一条街有一处露天面摊,分量很足,能把人吃得饱饱的。就这样,三年期间好多个日子里,我在这条街和好多卖苦力的打工汉,一起吃着廉价实惠的面,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和酸楚。下午的这顿饭,为了节省钱,大多情况下,都是菜夹馍,舍不得买一碗稀饭,喝点宿舍里的白开水。简单实惠,倒也不饿肚子。
我当时住的宿舍是在314室,狭小的空间里住着八个人,除我之外,其他七位舍友全都是渭南学生,他们也不和在一个班。我来的迟,是补进这个宿舍的。起先,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七个看不起我这个补录进来的师范生。他们笑话我拗口的方言,笑话我不大好看的穿着,更有甚者,他们有时有意无意地给我难堪。其实,从内心深处讲,我也看不上他们,花钱大手大脚,思想庸俗无聊,学习不思进取。我每天早起晚归,尽量不招惹他们。不过,时间一长,他们或许看到我的和善和好学,我也能和他们说上一些话语,倒也有趣。记得住在我上铺的一位小伙,比我大一点,好学认真,脾性比较犟。也许他家里情况也不大好的缘故,我俩后来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这来源于生活里的友谊,让我的大学生活,有了些许温馨的记忆。
当时,中文系有一个系刊,上面发一些学生的小文章。记得我写了一篇文章,发了上去,在我周围的同学当中引起了不大不小的反响。系刊的主编是一个比我大两届的学生,他念的是本科,热情文雅,主动找到我,和我谈了好些文学上的东西,给予我写作上很大的帮助。这位系刊的主编,算是我在文学道路上摸索前进的指路人吧,到现在我还能记得他的模样。
大学三年,总的来说,很平淡,甚至可以说很忧郁。以至于在好多年里,我都不想去回忆。曾有一段时间里,我固执地认为,若是当年我不选择上渭南师范学院,或许我的人生会更精彩……
时光如水,今晚忽的想起渭南师范上学的一些事情来,竟多了一些怀念时的那种美好感觉。想到上学期间经历的事和遇到的人,我的心头竟会是无比思念后的那份温柔。
想想,只要自己用心生活的日子,没有一天不是让人怀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