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男人都需要警惕睾丸癌!
“ 男性健康经常被忽略的原因就是自己不重视!”
致癌因素么?
睾丸——这是男性的独特器官,悬挂在阴囊,就在阴茎下方的男性性器官——制造精子和荷尔蒙睾丸素。就像你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它们也会得癌症。这与其他癌症相比虽然说相对罕的,但它是15至35岁男性中最常见的一种癌症,是中青年男性的致命大敌,但是好消息是即使是癌症扩散到睾丸外,它也是可以治愈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所有男性朋友都需要留意的这个敌人。
01
—
睾丸癌常识ABC(上)!
睾丸癌也是有细分种类的,大多数睾丸癌始于产生精子的生殖细胞。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睾丸癌:非精原细胞瘤往往发生在年轻男性,并且转移迅速;年长的男性更有可能患有精原细胞瘤——这些肿瘤通常不会像非精原细胞瘤那样迅速扩散。
发生在什么地方?
最常见的症状是睾丸肿胀或肿块,但并不会引起疼痛,肿块可能是豌豆大小或更大。其他症状包括:睾丸感觉的变化——它可能会感觉更紧绷或有不同的质地感;阴囊中有一种沉重或重量的感觉;疼痛,不适,或隐痛在睾丸,阴囊,下腹部或腹股沟;阴囊突然有积液产生。
具体症状!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如果你有疼痛,肿胀,或肿块发生于你的一个睾丸,就要去看医生。不要推迟超过两周,如果是癌症,早期治疗可以使你更有可能被治愈。如果你拖延去看医生,那癌症就有时间扩散到你身体的其他部位。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其实医生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睾丸癌,他们只知道它开始像其他类型的细胞一样,当某些细胞开始失去控制就会形成肿瘤。但研究人员正试图找出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尽管如此,一些已知的东西会增加你患这种病的几率。
病因未知!
谁更容易得睾丸癌呢?年龄、种族和其他条件都可能使你更容易得睾丸癌:婴儿和年龄较大的男性可能会得,但主要影响的年龄阶段是15至35岁的男性;白人男性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病;影响睾丸发育的条件会增加你的患癌机会。一个例子就是克兰费尔特综合症,这是一种使你更有可能拥有隐睾的遗传疾病。
谁更容易患病?
啥是隐睾呢?出生前,睾丸在婴儿的腹部发育。它们通常在出生时或至少在1岁时进入阴囊。但有时,其中一个(或两个)不会下降——这就是隐睾。有这种问题的男性更有可能患睾丸癌,即使他们做了手术来纠正这个问题,但是他们患睾丸癌的几率还是会增大。
什么是隐睾?
遗传也是个问题,如果你的近亲,比如你的父亲或兄弟患有此病,你更有可能得此病。如果是这样的话,大约每个月你都需要做一次自检,检查是否有肿块。如果你的一个睾丸有癌症,那么你的另一个睾丸也有更高的几率得癌症。确保完成所有预定的后续治疗。
遗传是个问题!
02
—
睾丸癌常识ABC(下)!
如何诊断呢?在很多情况下,男性自己或医生在常规检查中发现肿块。如果你的医生认为这可能是癌症,他们可能会要求超声波检查,看是否有肿块。他们也可能会建议你进行血液检测,寻找血液中的标志物,比如蛋白质或激素,如果你有肿瘤,这些标志物可能会更高。
如何诊断?
对于其他类型的癌症,医生通常会对肿瘤样本进行病理检查。但对睾丸癌不这么做,因为这会损害睾丸并导致癌症扩散。相反,你的医生可能会做超声波检查,为你的阴囊和睾丸成像。如果看起来你有癌症,可以做手术切除睾丸并做测试。这能判断是否是癌症,是哪种癌症。
超声与手术!
如果你被诊断出患有睾丸癌,就需要做更多的检查,看看它可能扩散到哪里了,这可以帮助医生决定你需要哪种治疗。通常的检查方式有:一种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它从多个角度拍摄x射线,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腹部、胸部和骨盆的详细图像;还有抽血化验,看看睾丸摘除后血液中是否还有标记物。
进一步检查!
具体分期包括,4期。癌症的分期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扩散的程度:0期:仅在睾丸内的精原小管中发现;I期:肿瘤可能在睾丸外生长成附近的结构,它没有扩散到淋巴结或身体的其他部位;II期: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你腹部的淋巴结;III期: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肺、肝、骨头或大脑。
分期
治疗方式包括手术,通常情况下,无论睾丸癌处于何种阶段或类型,都会通过手术切除睾丸。对于II期和III期,医生可能会摘除一些淋巴结来检查是否有癌症。在早期,手术可能是你唯一需要的治疗方法。在头几年里,你每隔几个月就要做一次后续检查,在这些检查期间,你可以做胸部x光、CT扫描和血液检查。
手术治疗
手术后,医生可能会建议:放疗:杀死癌细胞的高能光束;化疗:杀死癌细胞的强力药物;对于精原细胞瘤,医生可以使用放疗或化疗;对于非精原细胞瘤,他们倾向于使用化疗。两者都可能导致不孕症——在接受这些治疗后,你可能无法生育孩子,如果你想要孩子,在治疗前和你的医生谈谈精子银行方案。
放化疗!
你的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每个月检查肿块,特别是如果患癌风险比较大的话,通常做这些自我测试:先淋浴或洗澡,这样阴囊就会松弛;站在镜子前看阴囊是否肿胀;用你的拇指和其他手指握住你的睾丸,轻轻地滚动它;仔细的感觉肿块、肿胀或质地的变化。
自我检查!
希望这些知识对您有用,有任何疑问都请咨询您的医生!
如有疑问立即就医!
扫描二维码
获取医养精彩
关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