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想有一个《首都计划》|张智敏·早茶夜读751
751 | 读城记2020
谁不想有一个《首都计划》
━━━━
我对南京的认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
那时候,我在商州和西安从事文学创作,写了一个中篇小说《好书也中毒》不好在自己工作的《延河》上发,就寄给《青春》了,之后不久,就收到责编王成祥老师的来信,说决定录用。那年月,搞创作的人多如牛毛,尤其在陕西,更是在商州,说不好听的话,一个砖头拍下去,砸中十个商州人中,至少有7个是从事文学的或者是文学爱好者,剩下的3个,也不是与文学没有关系,他们大多也会做着与从事文学活动有相关联的工作。这与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经理”名片满天飞和中国的双创事业推动下创业热潮一样,对于商州的这种现象,我是这样来解释给外地朋友的,一则因为这样商业气息淡,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生意;二则是出了几个如高信、京夫、宁有志、孙见喜、方英文、鱼在洋、陈彦、贾平凹等这些文化与文学名人,很多商洛人就都以为可以用一支笔打天下,把这里深厚的文化表达一下,就可以依靠稿费而活着了。
我这样的解释,也是基于自己本身的体验与实践,就像如果不是因为《好书也中毒》这个中篇,我好不容易攒着给印刷厂的5700元被西安植物园到大差市的27路公交上的小偷偷了后的心结就无法解,也不可能结识王成祥老师,到南京看看的梦想估计就要推后不知多少年。
我第一次到南京,除过自己做旅行攻略外,最依靠的就是王成祥老师了。他是南京人,也是我那时候在江苏唯一认识的恩师与朋友。那时候,他好像结婚不久,带着爱人从火车站接上第一次见面的我后,在他家附近吃了饭,就带我回了他们家,说,家小,但比酒店省钱,就不把你当外人了,凑合着住,也好安排后面的行程。我当然高兴了,在这陌生的城市,后面的所有行程就都依靠他了。
这次南京行,我印象非常深刻,总感觉南京与北京和西安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比如大气与帝王之都的景象。后来到台湾中山陵,才感觉到南京在这方面的影响力比西安和北京要大得多。之后,随着到南京机会的增多,对南京的熟悉也越来越多了,尤其是这几年,随着苏陕扶贫协作的不断深入,我对南京乃至江苏的关注就更多些。比如经常拿西安的发展与南京比,但这种比,往往越比越感觉到西安的发展速度慢。比如2000年南京DGP5075万元,西安3241.49万元;20年后,南京14030.15万元,西安9321.19万元,增速差距明显,城市发展自然也就会受到影响。当苏陕扶贫资金不断地从江苏往陕西输送的时候,当西安市政府组织西安的企业家不断地到南京取经学习的时候,我不清楚他们会学到什么,但我能知道的是我的家乡商洛市各县,就因为有这多年连续资金的帮助,有挂职领导的推动,让我们这6县1区的脱贫工作完成的还不赖。
《说文解字》云:“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京的原意就是堆砌起来的高高的大土丘,在先秦时期,国都的城墙都是用土垒砌起来的。所以国都也被称为“京”或者“京城”,那么在后来的历史时期,根据城市方位的不同,对于国都或者陪都,有北京、南京、东京、西京、上京的称呼。
在现在的世界上,有北京、南京、东京,而最有资格被称为西京的也就是西安了,如果在《首都计划》那年月,西安也有这样的一个计划,也许过去这十年,在西安就很少看到“拆”的字了。这次回到西安,火车站还没有装修完毕,但新的气象已经有了,如果早年有这样的“首都计划”,也许这样的整修会更有规划性。当然,如果像一些陕西人梦想的那样,如果再迁都,西安被选上,那么,不会说通话的我,是否就可以用方言一样打天下了?这当然是痴心妄想,但希望有这种资格叫西京的城市,在新时期,也能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骤,走上快速道,在乡村振兴政策指引下,让未来西安周边的城市都如南京周边的城市一样腾飞起来,也能做西部发展的强力军。
今晚二条
这可能是人类最浪漫主义的工作
也可能是最累的
往期
TAN
回顾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