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爷爷120岁生日快乐,这碗豆汁儿先干为敬 | 崔馨予&刘可矜·早茶夜读216
第216夜 | 《老舍和他的作品》
老舍爷爷120岁生日快乐
这碗豆汁儿先干为敬
文|崔馨予&刘可矜
点评 | 凤梨
周末专栏
「少年读邻」
凤梨按:
老舍原名叫舒庆春,起名庆春,与他出生的日子有关系。120年前,那天已经到了戊戌狗年的年尾巴了,腊月二十三,北京过小年祭灶王爷,第二天又逢立春,庆春的名字也就这么来了。
上一次发少年读邻老舍专题读书会的录音与发言是戊戌狗年的腊月二十三:他,一生颇负盛名,但仍是一北京song人(点击蓝字部分查看)
那么按公元纪年算,老舍先生的生日便是今天了(2月3日)。
为了纪念老舍先生,今晚的少年读邻,我们再奉上老舍专题读书会的一部分录音和发言。
2018年12月9日,我们的少年读邻第一期线下活动走进了纳福胡同的后浪出版公司,来读后浪带给老舍迷的惊喜:胡金铨《老舍和他的作品》。
主要就着胡金铨的书来谈,这期主讲是八年级的学生 崔馨予和刘可矜。这本老舍腔写老舍的作品是会击中中学生的阅读兴奋点还是招来他们的吐槽?请听大家的发言吧。
崔馨予金句
这本书不仅写了老舍,还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很多方面,作者因此还到过很多大学查找过资料,可见也是花了很多心思,是很有批判性的,把握住老舍北京怂人的核心个性,把老舍这一辈子写得活灵活现。
写老舍,胡金铨求其神韵
文 \ 崔馨予
我是八年级的崔馨予。下面我会补充一些材料和自己的感受,让大家能对这本书有一个直观的理解与想法。
首先说到这本书,你最先知道的除了书名以外就是作者,那么这本书的作者是胡金铨。他是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1932年4月29日,出生于北平,从小在家习古文,深爱绘画,喜看国剧中的武戏(幼时喜爱武戏,有导演天赋)。1937年,“七七事变"后举家迁回北平。1943年,北平汇文中学,高中时学理科。
1951年,由蒋光超介绍,为龙马电影公司做广告、海报、布景等工作,为电影《我这一辈子》绘看板,半月后被解雇。1952年,负责道具设计。同年加入永华公司当助理导演,兼职编写电影故事、剧本,未予录用。1953年2月,癸巳年除夕与冯毅、李翰祥、蒋光超、马力、沈重、宋存寿(著名导演编剧)结为异姓兄弟,称为“七大闲”。
虽然起初在电影事业上并不出头,只是打打杂,可见他也是在电影事业上不停努力,最终有所成就,创作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如《侠女》《大醉侠》《龙门客栈》等。他也曾获得过中外的很多奖项,受到过很多人的高度评价。
那么他又和老舍有什么关系呢?
读过自序的人应该都知道,是因为他从小喜欢看老舍的作品,与朋友夸下海口,说要写一篇关于老舍的文章。很多人都对老舍有所评价,胡金铨认为他们七嘴八舌得挺热闹,好像谁都有独到精辟的见解,透着内行,他虽然不懂文学,对文学批评也是外行,但是要谈老舍,他却有独到的见解。
胡金铨认为谈论老舍的文章很少有正中要害的另一个原因是太偏重于做研究。这类文章资料丰富,但往往没能描绘出老舍作品中的精神,就像批评一张水墨画,只分析了他的纸质,用笔,用墨,师承,流派,没有体会到神韵。
这也不行,那也不对,那么胡金铨自己是怎么谈老舍的呢?胡金铨在这本书里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做了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讲起,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
比如时局动荡给老舍也带来了很多影响,颠沛流离的生活,一会教书一会写作,辗转了好几个学校。
在齐鲁大学任职期间,胡金铨很有趣地写出了,当时老舍对于济南的状况满怀期待,结果却大失所望的心情,车夫蛮横,济南的路行人跌跤,车马颠簸,其时老舍生活悠闲(写作研究学问,种花养猫,养狗,养金鱼,大女儿,二儿子,文艺副产品,但是天气太热,给他的写作造成了困难)老舍讲课时的幽默,学生喜欢听他的课,教书很认真,耍滑稽,丢了齐鲁大学教职,一幕幕都是那么的有趣味性,同时映现出老舍北京人(爱耍贫嘴)的形象,以及他幽默的性格。
这本书不仅写了老舍,还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很多方面,作者因此还到过很多大学查找过资料,可见也是花了很多心思,是很有批判性的,把握住老舍北京怂人的核心个性,把老舍这一辈子写得活灵活现。胡金铨生动地通过有趣的故事把老舍的每一个生活片段、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着独特的北京人的趣味性,使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很直观地了解到老舍的生活,同时他对于材料的真实性也都非常在意,引用的全都是老舍书中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与评价,非常有意思。
胡金铨能够在老舍身上
感受到这种“走”的精神
文\ 刘可矜
刘可矜金句
他曾经想把老舍的《四世同堂》拍成电影,可惜因为篇幅太长就放弃了,可见他在艺术上是认同老舍的。
大家好,我是八年级的刘可矜,我先补充一下胡金铨为什么要写关于老舍的这本书。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很类似。他们都出生在北京,是老北京人。所以胡金铨才会说:只有喝豆汁儿才能理解老舍作品里的趣味,因为豆汁儿是老北京的底层人民才喜欢喝的。这说明胡金铨在看老舍的作品时很有共鸣。
第二个原因是胡金铨很喜欢老舍的小说。他肯定是比我们要喜欢的。比如我们之前读的《骆驼祥子》,我们就不会像胡金铨一样喜欢,因为那个年代离我们比较远,再说现在已经没有像祥子一样的人力车夫了,而那时候胡金铨身边是有的,他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老舍所讲的故事,所以胡金铨要比我们更喜欢老舍的作品。他的许多电影都借鉴了老舍的作品,他曾经想把老舍的《四世同堂》拍成电影,可惜因为篇幅太长就放弃了,可见他在艺术上是认同老舍的。
第三个原因,这本书的腰封上有这么一句话:江湖客致意漂泊者。江湖客是指胡金铨,漂泊者是指老舍。漂泊者很好理解,老舍早年时期一直漂泊在外,去过英国,新加坡,后来又回到了济南。胡金铨也是这样子,拍的多是武侠片,生活也像是在江湖之中,所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很相似,都是一直在行走。胡金铨能够在老舍身上感受到这种“走”的精神。
第四个原因,老舍虽然有“北京怂人”的性格,但也有侠义的一面。比如说他在主持文协的期间,虽然并没有加入任何党派,是一个中间状态的人,但他遇到大事却毫不含糊,多方为文协筹款,经常调节文协成员的矛盾。而胡金铨是一个拍武侠片的导演,他应该对老舍在“北京怂人”之上又很侠义的这个性格特点很赞赏。
我再说一下我看完这本书后的感受。这是一本可以全面了解老舍的书,它描述了老舍的人生轨迹和性格转变过程,讲述了老舍在颠沛流离生活中的轶事。你可以知道老舍去了哪些国家,写了那些文章,抗战时他干了些什么。你还可以了解当时北京小市民的性格,本分,有正义感,爱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这些都在老舍身上体现着。
本书处处体现了作者胡金铨的严谨,他在写这本书时查阅了大量资料,去了很多图书馆,文中所有关于老舍的事情都是出自老舍的作品,并作了分析考证,这从每篇文章之后大量的注释就可见一斑;另外,作者在写老舍生平时插入了当时的历史情况,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照当时的情况了解当时老舍的心情。
凤梨点评
不喝豆汁儿,也可以读出另一种熨帖来
好,三位主讲同学谈得很精彩,我来煞风景总结两句。
胡金铨本身跟老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前面邢开然、崔馨予同学提到的胡金铨跟老舍一个时代,而且又都是北京人,所以对老舍的爱好,对老舍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也特别能够感同身受,再加上刘可矜强调胡金铨自己也有着与老舍相似的漂泊经历,那么理解起老舍肯定是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少了许多隔膜,也正是这些相似处,让胡金铨能够把老舍讲得那么熨帖。
这很对,但我也有另外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就是,确实,胡金铨在他的那个时代,能够看到,了解到很多老舍作品里的事物,能够体会到老舍以及同时代人的很多心境,但另一方面,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也要意识到,如何把一个书写逝去时代的故事、人物的小说,拉回到我们生活的当下来读,这很重要。
比如我们今天,除了胡同游的怀旧项目以外,大街上确实已经没有黄包车了,没有祥子了,但是与祥子有着共同命运的人是有的,比如说同样是从别的地方来北京工作生活的人们,心里面希望能够在北京城里面得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让自己生活过得好起来。但是可能在生活里面不断的遭受各种的磨砺,遇见各种幸运和不幸运的事情,有时候可能会遇到小福子,这样可能很幸运,但有的时候可能你遇到一个什么事情,我们曾经各种努力仿佛一夜之间就又回到原点了。就是这样一些和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有相似语境的相似遭遇的人和情感,完全可以把它读出来。
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也不用非常羡慕,因为胡金铨虽然确实能够比我们多知道了那么多旧时代的社会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在我们今天这个语境知道更多我们当下的生活与现实,更多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冷暖悲喜,酸涩与甜蜜。读小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除了命运上的,当然包括职业上也是,虽然车夫没了,但是出租车司机或者我们的快递员,以及我们自己正在从事的各种一线的职业,这些类似生活环境和工作的人依然存在。
我们的境遇和老舍笔下的这些人物又有怎样的关系,那我们在体会和观察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又可以读出一些什么东西,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读《骆驼祥子》这样的作品可以得到的启示。这也是这类小说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喝豆汁儿能不能谈老舍呢?当然是可以的。也可以读出另一种熨帖来。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关注早茶夜读公众号,从此读书有谱系。
既然是老舍先生的生日
好料不怕多
一起来读一读早叔
新出炉的好文
《老舍的四张面孔》
扫码购课
下期继续,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