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3万人挫败12万敌军,李默庵从此边缘,郁郁寡欢

作者:苏区放牛娃

1946年夏季,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率部进攻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所部驻扎的如皋,歼灭敌军3700余人,李默庵急令黄桥守军增援如皋,同时命令以剽悍著称的名将黄百韬,火速率整编25师,进攻华中野战军10纵驻守的邵伯。

【1946年8月,苏中七战七捷后的粟裕】

这时候,华中战场上,徐州出发的蒋军已占领山东野战军负责的北线淮北一带,正准备进攻华中根据地首府淮安、淮阴。李默庵认为粟裕的主力在如皋东南,如果要增援邵伯,从北面绕过他的封锁圈需要一段时间,他可以乘机拿下邵伯,配合北线进军淮安、淮阴,可谓东西呼应、一举两得。

【李默庵】

邵伯是苏中的侧翼和淮安、淮阴的屏障,粟裕不能不救,马上拿出了三步应对之策:一是命令管文蔚的7纵在东线控制海安一带,在海安、姜堰之间发动钳制性攻势。二是命令两线的谢祥军10纵和地方武装共5个团积极防御,坚守邵伯,阻止黄百韬北进。三是命令1师和6师等华中野战军主力向李默庵封锁圈中心挺进,进攻黄桥,准备以“围魏救赵”的战法来调动李默庵,寻歼敌军于运动之中,并解除邵伯之围。

8月23日晚上,当华中野战军主力开往黄桥时,粟裕从司令部技术侦察部队“四中队”获得一个情报:黄桥守军99旅奉命增援如皋,因害怕被歼,行军迟缓,一个劲地要求如皋守军出城接应。他计算了一下时间,两路蒋军将与华中野战军在路上相遇,他当即命令部队严密注意敌情准备打一场遭遇战。

两天后,王必成的6师果然与99旅在黄桥东北的分界遭遇,早有防备的王必成动作神速,一声号令将其四面包围,随之展开激战。李默庵这才发觉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急令如皋守军187旅加79旅1个团、99旅1个营前往增援。结果,这些部队又被陶勇的1师在加力、谢家甸之间包了饺子,同时动弹不得。

不过,令粟裕稍感意外的是,被包围的部队实际兵力远比原来侦察得知的要多,而且采取了集团固守的战法,苦苦支撑待援。一夜激战后,华中野战军在分界和加力两地都没有解决对手。

这时候,西线邵伯的战斗也异常激烈,形势危如累卵。坚守的10纵两个月前才由地方部队升级,加上助阵的地方武装也仅有5个团,黄百韬找到一个“软柿子”,狂攻猛打,己乘虚突破部分阵地。

粟裕深知,华中野战军主力如果在如黄路上拖延,邵伯一旦失守,战局将大为不利。而要想歼灭被包围的两路蒋军,快速脱身,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才行。但他手中兵力有限,又无预备队可用。于是,粟裕被迫使出了“撒手锏”:在战场上及时转用兵力。

他命令先对加力围而不攻,抽出陶勇1师一个旅紧急调往西面,配合王必成的6师攻打分界的99旅。一个旅前来增援,王必成有了5:1的优势兵力,两个小时便迅速解决战斗,全歼被围之敌,活捉少将旅长朱志席、少将副旅长刘光国。

随后,粟裕又火速向东转移兵力,下令分界取胜的王必成等部全部开往加力。战场一时又形成15个团对3个团的绝对优势,瞬间如巍巍泰山压顶,将被围的187旅等部一扫而光,接着乘胜进兵,夺取了黄桥。

如黄路上两个平旅1.7万余人被打掉的消息传到邵伯,黄百韬惊出一身冷汗。他发觉侧后受到粟裕主力的严重威胁,下一个目标很可能便轮到自己。他不得不放弃到口的“肥肉”,急忙撤围,逃往扬州。

坚持了4天4夜,歼灭黄百韬2000多人的邵伯保卫战随之结束,整个苏中战役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苏中战役,粟裕以3万余人迎战李默庵12万余人,破军杀将,七战七捷,不仅首创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记录,而且是重新开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提高了全国所有根据地打败蒋氏的信心。

毛主席喜上眉梢,亲自动笔撰文通令全军仿效:“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机关报《解放日报》称赞粟裕是“常胜将军”。

有人欢喜有人愁。曾经在战场叱咤风云的黄埔名将李默庵接败给了粟裕,损兵折将,颜面尽失。蒋氏不能容忍他接连挫败,将其边缘化处置。李默庵早早退出了征战第一线,淡出了视野,从此落寞无聊,郁郁寡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