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教研:语文教学的中医疗法
车载教研:语文教学的中医疗法
作者:李广生
一辆黑色尼桑缓缓驶出地下车库。旭日当空,阳光刺目。端坐在驾驶位的教研员放下遮阳板,不耐烦地嘟囔一句。语文教师劝慰道:“用不了几天,早晨出来的时候你就见不到太阳了。不仅早晨上班,就连晚上下班,都见不到太阳。两头不见日头的日子马上就要来了。”
车载教研又开始了。
教研员:“昨天你提出“大课”的概念,即:基于学生真实体验的集深度阅读、审辩思维和创意表达为一体的课,对我很有启发,同时也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阅读、思考、表达同时抓,会不会导致胡子眉毛一把抓,哪个也抓不好呢?在具体的教学中,是不是应该有所侧重,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呢?”
语文教师:“你这样想貌似很有道理。请原谅,我使用了貌似这个词。你是一个研究者,在理论素养方面肯定要强于我。所以的你观点可以说是“理论正确”。但我是一个实践者,我更为关注在真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真实的课堂上,阅读、思考和表达总是同时发生。一旦割裂,比如专门进行阅读、思维或写作的训练,表面看更有针对性了,理论上更有实效性了,但实际上极有可能满盘皆输——哪一样都做不好。让学生读,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也不管是有感情的读还是快速阅读,如果不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这样的读有什么意义、读了之后又有什么效果?从小学到中学,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孩子们课内课外读了那么多,为什么还没有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把读作为一项专门的技能培养。”
教研员:“这就是你一再强调“综合”的原因吧,并且定义它为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难点。”
语文教师:“教学的复杂性一方面在于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微妙,一方面在于与外部环境互动的微妙。一节很成功的课,你甚至不知道它为何成功。教师的一个漫不经心的问题,也许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的一个眼神,也许能熄灭学生的学习热情。真的非常奇妙。试图用“靶向用药”的方式解决语文教学的难题,一般情况下难以取得积极的效果。把语文作为一个整体——阅读、思维和表达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还记得我脚趾骨折的事情吗?”
教研员:“当然记得,你从学校的大台阶上滚下来,造成脚趾骨折。你是教师中为数不多的既操心费力又伤筋动骨的人。”
语文教师:“西医开始说做手术,退而求其次打石膏,并叮嘱不到痊愈决不能拆下石膏,更不能下地行走。”
教研员:“是的。但中医看了之后,立即把石膏卸了,并当场让你下地行走。于是你很快就瘸着一条腿走上讲台。第一堂课很多学生都哭了。”
语文教师:“西医的治疗方案是针对骨折的脚趾,目的是让脚趾愈合。脚趾愈合了,他的任务就完成了,对于因治疗脚趾而引起发的其他问题,如长时间石膏固定造成小腿肌肉萎缩、脚踝关节退行等,就不管不顾了。”
教研员:“是这样,但中医说,我考虑的不仅是你的脚趾问题,还有你的脚的整体机能问题,所以要去掉石膏,边治疗边恢复,让伤口的愈合和机能的回复同步进行。中医说要保住的不是你的脚趾,而是你的脚,具有全部机能的脚。”
语文教师:“看来你记得很清楚。西医针对的是病,中医针对的是人——这是它们的本质区别。你没有意识到吗,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采取中医疗法:不能只盯着某一点,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看到语文知识,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教研员:“中医疗法,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有意义。”
教研员:“愿闻其详。”
语文教师:“我不像你那样善于引经据典,就用具体的课例说明吧。”
教研员:“其实我也喜欢这样表达。”
语文教师:“我刚教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获得哪些知识呢?后来我发现,这还是西医疗法,为什么死盯着知识呢?于是我调整了思路,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让他们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样一来,教学设计的境界就打开了,教学反而变得简单了。于是我就“故都而不是古都,对郁达夫来说意味着什么?”和学生展开讨论……”
说到这里,眼前又出现裕龙三街一号那座巍峨的大楼。车载教研只好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