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教师
把课堂还给教师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近十几年来教育界喊得最响的口号之一。教师“一言堂”、“独霸课堂”的现象是基础教育的顽疾,直到现在依然有为数不少的教师,钟情于自说自话式的侃侃而谈,而无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潜台词是教师“让位”或“退位”,其背后的逻辑是:教师剥夺了学生的权利。表面看确实如此,仔细一琢磨,问题就来了:教师为啥要去抢夺学生的权利呢?
有三种可能:一是主动性侵权——教师是个强势群体,想把所有的权利都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才去剥夺学生的权利;二是被动性侵权——教师是个弱势群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了,所以才去剥夺学生的权利;三是无意识侵权——教师是个无意识的群体,权利意识淡漠,对于权利边界的认识非常模糊,既不清楚哪些权利属于自己,也不清楚哪些权利不属于自己,无意间剥夺了学生的权利。权利意识缘何淡漠?权利长期得不到保障的结果。第三种可能——无意识侵权,是第二种可能——被动性侵权的变种。
如果不能厘清教师侵权的原因,盲目的让教师“退位”“让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无法实现权利的平稳过度,还会导致权利的混乱和责任的盲区,最终受伤害的是学生。
在教学这件事上,教师不是强势群体,“教什么”教师说了不算数,就连“怎么教”教师也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限制。有人形象的把教师的工作比喻成“戴着镣铐跳舞”。如果说教师侵权存在的话,那么主动性侵权不是主流,被动性侵权和无意识侵权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要想真的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首要的任务是解决教师被动性侵权问题,即:保证教师的权利——“把课堂还给教师”。
“课应该怎么上”“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些专业领域的话语权应该交给教师。相信教师,高度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才能激发教师的专业热情、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我们提倡“做自己的教育”,并非单纯的出于创新的考虑,而是基于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保护和尊重。教师,最广大的一线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只有相信他们、依靠他们,教育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在开展“生命课堂”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让教师套用某种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和危害性。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平等的专业关系、开展平等的专业对话、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锻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教研的发展趋势。
越是想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越是要把“课堂还给教师”,这是奇妙的教育逻辑,就像我越希望孩子努力学习,就越不能强迫他们努力学习一样。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教师理直气壮的说“我的课堂我做主”,那我们的学生也会理直气壮的说“我的发展我做主”。这才是教育。
封面及文中图片均为顺义教研孔建斌老师摄影作品,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