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北京城是一个大西瓜|王小丹·早茶夜读713

713|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如果说,北京城是一个大西瓜

文/ 王小丹

39岁,国企职员

━━━━

今年暑假,组织了五场线上读书分享会,带着三宝同学和几个小朋友一起读了《四世同堂》。

对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本书算是大部头了:100回,百万字的规模,厚厚的两本,大约一斤半的重量,非常具有挑战性。我们所选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虽有丁聪老师的插画,但寥寥几张而已。对于见惯了色彩丰富的绘本、绚丽迷人的插图书的孩子们来说,这套上下两册的《四世同堂》还是字太多了,非得耐着性子读,方可进入其中。

好在,这本书讲的是北京城的往事,就是他们现在生活的城市。空间上的亲近感,让整本书读起来随时都有代入感。虽然字多画少,虽然情节不是专供孩子的魔幻科幻与玄幻,却成功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对老舍文字的点评,也有几分出乎意料。他们说:老舍的文字有魔力,简洁而不啰嗦,把人物写活了,把这座城写得亲切可爱。

跟着孩子们再读一遍《四世同堂》,忽然觉得,从读城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本最好的读城指南。如果说北京城是一个大西瓜,让人拿在手里无从下口?《四世同堂》就是瓜老板精心切下的一个三角块,让人既尝到滋味,又得以探寻整个瓜的内在。从历史到建筑,从人文到风俗,从食物到传统,全都有了。

时间

每到一个城市,会从各种不同的物象中读到城市的时间。历史书里以时间为线索记载着发生在这里的重大事件;建筑物伫立不语,凝结着每一段时间;食物好像在时间的长河中旅游,是时间穿过他们,而不是他们穿过时间;老者以自己的生命经历记录时间,把一切转化为故事,口口相传。

《四世同堂》讲述了1937年到1945年这一时期北平城里的故事,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1945年日本投降,北平结束沦陷区历史。这八年的时间,在历史知识考点上,只是一头一尾两个点。在老舍笔下,这八年时间,细化成北平城的春夏秋冬,融入到每一个小人物的日日夜夜。老舍用文学的笔触,添补了这段历史叙事的空白,让时间变得可触可感,有迹可循。

祁老太爷是《四世同堂》里最年长的一位,全书开篇第一段,便是祁老太爷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叙述”着北平城曾经的“遭遇”——“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他的人生经验总结为一个词:三个月。用破缸顶住院门,他坚信“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结果,足足经历了32个“三个月”!

小妞子是《四世同堂》里年龄最小的女娃,因为吃了太多的“共和面”,她的人生轨迹终止于1945年的春天。如果故事可以续写,她的哥哥小顺子,会在15年后,再度经历如何填饱肚子的挑战。到那时候,他又会以怎样的视角,讲述1945年的北平故事呢?

小妞子的故事让三宝同学感慨万千,他总是不无惋惜的说:唉呀,再坚持坚持,几个小时候后,日本就投降了呀!再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他也会特别生气:如果三毛生活在这个时代,如果小妞子生活在这个时代,绝对不会饿死了。

小妞子死后的75年,电视上又开始呼吁“光盘行动”了,倡导人们节约粮食,爱惜粮食。吃上饭、吃饱饭、吃好饭,是层层递进的食物诉求,当“舌尖上的中国”与只点“N-1”个菜的新闻同时呈现在从来没有挨过饿的孩子们面前的时候,《四世同堂》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味道

在老舍笔下,如果没有战争,北平城是足可以丰衣足食的城市。今天物流四通八达,足不出城可以吃到全国的食物,反倒让人误以为北京没有本地产的水果。读了《四世同堂》才知道,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

看看老舍写的:从十三陵的樱桃下市到枣子稍微挂了红色,这是一段果子的历史。北平城有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象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虽然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却终究不敌老舍更懂这里。这个周末,按图索骥,去找寻《四世同堂》里的北京水果去喽。

今晚二条

伦敦铺子俩礼拜,北京祥子累一年

中国要怎么通过英国人的眼睛看自己?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北平旅行指南》是遭遇降级的迷失北京| 新老东京旅行指南之客舍何处| 写得这么细,就怕你被坑| 散文式旅行和小说式旅行| 那些年,我和孩子们是这样穿越北京城的| 按「梁陈方案」改造这座城| 别把菜单误认为是食物| 无论如何,我感觉到那就是北京了| 我在北京的三个“世界”|  带上这份攻略,想象尘烟中的北平城|  如果,如果北京不再是首都| 电信往事考古:由晚清日本游僧一则北京纪事说开去| 凌晨三点半,我在家乡找一支烟| 一期一会:帝都租房记| 纺织城里的职工是很自豪的| 喝多了,我的北京便烂熟于心了| 不安的佛教徒| “走异路,到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们”| 浓淡稀稠,一起喝豆汁儿的,难找| 如果真穿回北平,记得去“敲一杆”| 时空穿越指南| 北京一半以上的副食供应曾来自这儿| 考导游证的,没一个本地人| 到一个地方出差,就买一份当地地图| 北京杂情记忆与北京居住小史| 孔子周游指南| 想后路悔过自新,择良居里仁为美|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