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尿毒症,云南乌铜走银工艺大师万光红有四个心愿

乌铜走银是一门流传于民间的传统制铜工艺,与青铜、斑铜一起被列为中国的三大铜制工艺,曾一度宣告失传。在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的青龙街上,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万光红有幸继承了这门祖传的绝艺。遗憾的是,正值壮年的万光红却在近年来被查出患有尿毒症。虽然身患重病,但万光红并未消沉,抱着要将祖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心愿,定下了招徒、授课、出书和做精品4个目标,万光红说这是他最后的心愿,期望能在他有生之年全部实现。

他怕这门祖传的技艺在自己手中失传

沿着板桥青龙街往里走,就会听见一阵“叮叮咚咚”的声响由远及近,在午后恬静的青龙街上显得格外清脆。再往前走就会看见在一间装饰清新的房屋内,一位清瘦的男子正坐在工作台前一边认真雕琢着手中的每一件银器,一边向站在身后的几名年轻人讲解。他就是乌铜走银的传承人,今年61岁的万光红,这间房屋就是闻名青龙街的“万光红乌铜走银传习所”。

传习所并不大,居中的工作台上摆放着数十件工具,有些历时近150年已传承了数代,虽然经过时间的打磨已经变得比较光滑,但上百年的敲打并没有让它们沉睡,而是变得更加顺手了,透过它们的外表仿佛可以看到乌铜走银人一代代低头錾刻的影子。在工作台后靠墙壁站立的柜子内,摆满了乌铜走银的工艺品,各式各样、琳琅满目,让人有一种想要占为己有的心情。

虽然传承和主攻的技艺是乌铜走银,但万光红经过50多年的学习和磨砺,还掌握了景泰蓝、浮雕、錾刻、掐丝、扎珠、堆画、鎏金鎏银、锯花和点翠等除乌铜走银以外的多项技艺。

“据了解,乌铜走银在国内虽然还有其他几位传人,但万光红师傅却是其中唯一一位,除乌铜走银以外还兼顾包括景泰蓝等多项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可以说万师傅是国内少有的集10大技艺为一身的民间著名工匠。”隆阳区文化馆馆长丁今介绍说,万师傅采用多项技艺制作的手镯、茶壶、酒杯、香炉、戒指、笔筒、花瓶、镇纸、鼎等手工艺品,不仅造型精美,技艺纯熟,还价廉物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多年来产品远销国内外。

“通过多年的积累,我现在围绕这10大技艺共计总结出了56个配方,其中乌铜走银有5个,而这56个配方又可以演化出150余个小配方,除了我会的这10大技艺外,范围还涵盖玫瑰金、木纹金子、18K金及银饰品焊粉等。”万光红说,每一个配方都凝聚了自己半生的心血,是他赖以告慰毕生的绝学。

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将乌铜走银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之时,却被查出自己患上了“尿毒症。随着病情的加重,万光红开始慌了,他很怕这门祖传的技艺在自己手中失传。 “我还想再活20年,因为我还有几个心愿没有了。”

第一个心愿:打破祖训向外招徒

按照祖训,乌铜走银技艺是“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但万光红不想这门技艺在他手里失传,于是他决定打破祖训,向外征召徒弟开课授艺。

对于招徒弟,万光红定了几大要求,合格了才有资格拜师。“我选弟子首先人品要好,二是要有悟性,三是要和我有缘分,四是弟子肯沉下心来好好学,五是至少要学满2-3年时间。”万光红说,他决定招收六大弟子,并且每位弟子除了乌铜走银外,还传授给他们一套独门绝活。“我收弟子不收费用,反而还提供弟子吃住。”万光红说,弟子要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还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出师。

在定下招徒计划后,万光红从2013年开始遴选徒弟,之后先后有6名年轻人走进万宝斋被万光红相中招入门下学艺。“我的大徒弟名叫崔桂萍,是一名来自河南的女弟子,从2014年到2017年,我向她传授了乌铜走银和浮雕技术,她在我这里学了3年后出师,现在回河南去开店了。”万光红说,自己很高兴看到祖传的技艺能传承到中原一带并发扬光大。

“二徒弟娄定稳是我的女婿,他也是最早入我门下学艺的弟子,目前除了乌铜走银,还能熟练掌握景泰蓝、浮雕、掐丝和錾刻,也可以说接了我一半的衣钵了。”万光红说,刚开始娄定稳思想不定,还想着做别的营生,后来经过做工作才定下心来一心学艺,这让他感到非常欣慰。

“三弟子高翔来自昆明,在我这里学会了堆画和扎珠后也回到昆明去创业了。”万光红说,自己最溺爱的就要数四弟子了。“我的四弟子叫张瀚丹,云大艺术设计硕士毕业,现在是云南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一名老师,是所有弟子中学历最高的,目前已将自己学到的乌铜走银和掐丝等技艺运用到教学中。”万光红说,他的五徒弟叫李进,保山人,在他这里学习乌铜走银和錾刻,目前学成后也自己开了一家门店。

“我的关门弟子叫熊云明,从16岁拜入我门下,现在跟我学艺了4年多,吃住都在一起。”万光红说,原本计划每个徒弟至多传授一到两样手艺,但熊云明为人老实,忠厚可爱,不仅能吃苦耐劳还静得下心。“这两年来,我们情同父子,经过考察,我已决定将我毕生绝学全部传授给他,今后我不在了,我这个乌铜走银传习所也就留给他,希望他能将我的毕生所学进一步发扬光大。”万光红说,通过自己和弟子们的共同努力,可以说他的第一个心愿已基本完成。

第二个心愿:开门授课

“传统技艺要发扬光大,必须打破原来的传承方式。”万光红认为,作为一项特色传统工艺,乌铜走银之所以会得人少完全是局限于以往传承的方式。“我就是要打破这跟常规,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这门手工艺技术。感兴趣的和学的人多,这项技艺才会传承得更好。”

万光红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从2012年起,他分别应邀走进保山学院和职业技术学校公开授课。在授课中,他除了讲述基本理论知识以外,还将相关设备、材料带进课堂,从加工一枚戒指、手镯到茶壶等,逐步对听课学生展示和传授,受到了各学校师生的欢迎。“万大师能俯下身来,手把手地教我们的学生,让大家了解什么是乌铜走银,如何选材、按配方选料和加工等,不仅让学生们有了直观地认识,一些悟性较高的学生还在万大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了作品,这对于学生们以后成才很有帮助。”保山学院珠宝艺术学院的一位老师说。

“虽然开门授课我讲述的主要是乌铜走银一种工艺,但这也算实现了我的第二个心愿了。”看到自己的工艺能让一批批年轻人感兴趣,万光红感到非常欣慰。

第三个心愿:出一本书

万光红的第三个心愿是想出一本集10大绝技工艺、配方、品种等为一体的特殊金属工艺加工集萃书籍。

“自古以来,包含乌铜走银等在内的特殊金属加工工艺,在传承时采用的都是收徒传艺,而且没有一本可以参照的范本书籍,一般都是口口相传,而且师傅的配方都秘不外传。”万光红说,这也直接造成在传承中的路越走越窄。“我现在就是想要打破这个壁垒,通过自己总结,将平生所学的工艺和掌握的配方记录下来,让更多人去看去学,这样传承的路就会越走越宽,乌铜走银技艺才真正能得到发扬光大。”

万光红说,虽然在他心中早有这个想法,但一直以来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早些时候,自己由于忙于家庭和生活没顾得上,同时也有让自己的技艺更加成熟再来做的想法,一来二去就耽误了;后来忙于收徒传艺等也没静下心来收集整理,再后来自己就生病了,精力大不如前,思路也没年轻时清晰了,造成迟迟没有上手。”万光红说,现在要完成这个心愿难度比较大。“因为每详细记录一项工艺,从产品的设计、选料、配方和加工等我都要从头操作一遍,这样才能让初学者一目了然,容易上手。”万光红说,但这样操作工程量非常大,靠一己之力很难完成。

第四个心愿:做一件精品

万光红的最后一个心愿是在有生之年用平生所学完成一件集10大工艺为一体的精品。

“50多年来,我通过钻研、学习掌握了包括乌铜走银在内的10项特殊金属工艺加工和制作,这期间也做出了不少值得引以为傲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几乎都是用其中单一的一项工艺来做的。”万光红说,他现在最想的就是利用自己全部的手艺,做一件集10大工艺为一体的精品。“我要将乌铜走银、景泰蓝、浮雕、錾刻、掐丝、扎珠、堆画、鎏金鎏银、锯花和点翠等工艺全部附着在这件产品上,这无论是对于我本人还是国内的其他工匠应该都是前所未有的。”万光红说,目前已选定准备用做一个鼎的方式来完成这个心愿。“我以前也做过很多鼎,有方鼎、有圆鼎,但器型较小,多为乌铜走银,现在要想将所有工艺通过一个鼎来表现,每一个步骤要求就会更精细、更高。”万光红说,10年前自己精力较好时,要完成一项精品,从构思、设计到实施完成都要半年以上,现在患病后精力大不如前,也导致这个心愿一直没能上手实施。

徒弟心声:将尽可能促成师傅完成心愿

“我从师傅身上不仅学到了乌铜走银、掐丝、扎珠等工艺,更多地是学到了如何尊师重教、关心他人和为人处事。”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任教的四弟子张瀚丹说,“我大学本科毕业于江苏科技大学,学的就是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当时我就想如果能将万师傅这种高超的民间工艺结合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中,今后一定用途很大,从那时起就萌生了想拜师学艺的想法。”从2016起,她就正式拜入万光红门下,潜心学习各项工艺技术。张瀚丹说,自己实在没想到师傅作为一个著名的民间手工艺大师,不仅为人谦逊还诚实守信。“我们6个师兄弟不仅没给师傅一分钱学费,还吃他的用他的,完了还都从他那里学到了货真价实的手艺,在我心中,师傅无论是手艺还是人品都是最棒的。”

“师傅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作为关门弟子的熊云明说起师傅万光红更是充满了感激之情。今年20岁的熊云明是昭通巧家人,16岁时来到保山一职校学习珠宝首饰加工。“2017年师傅来学校授课,我当时就被师傅精湛的工艺折服了,每次他来上课我都要拖住他一一请教。也许是自己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动了师傅,他答应收我为徒,后来我干脆就从学校里出来住在了师傅家,正式成为了师傅的弟子。”

熊云明展示他的作品

经过4年的学艺,现在熊云明已能独立完成包括茶壶、手镯、酒杯、香炉、笔筒、镇纸、等品种在内的较为复杂的工艺品制作。“两年前,一位顾客来店里花了2700元购买了我做的一只金刚藤手镯,第一件作品成功销售出去,感觉自己也能为师傅分担了,我当时非常高兴。”小熊说,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跟师傅学下去的信心。

“我们几名徒弟都知道师傅的几大心愿,现在师傅病了,独立完成有困难,我们都经常一起商量一定要尽全力促成师傅达成未了的心愿。”张瀚丹说,他们师兄弟建了一个群,虽然人不在一起,但只要有空就会一起讨论怎样去做。“针对师傅有关出书和做精品的心愿,我们初步商量出了两个办法,首先关于出书一事,我们准备采取由师傅口授和指导,让弟子操作和记录的方式来完成;其次在完成一件精品上,我们决定先一起构思、策划拿出一个方案,由师傅审定后,让师傅手把手指导由小师弟熊云明来实施完成。毕竟这是一项巨大和宏伟的工程,但我们的想法就是一定要集众人之力协助师傅完成他最后的这两个心愿。”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实习生 陈海頔 摄影报道

责编 王利绚

校对 董宇

编审 王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