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连载:印学源流普及部分——篆刻流派(上)

由天津印社、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印象滨海2020——中国印学源流普及暨天津印社社员作品展》于10月24日-12月30日在天津滨海美术馆、滨海文化馆大港馆区、汉沽馆区进行巡回展出。

本次展览即日起在天津印社微信公众平台与官方网站:www.tjys1996.com分期同步推送。(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印社官网)

篆刻流派

纵观春秋战国至秦汉再到唐宋时期,无论官印、私印均无匠师之款名,盖因当时的印章实为实用之物,制作印章有专门机构和作坊。也有文人学士为重要的印章篆写印文的,但制作还是由工匠师完成。北宋的米芾和元代的赵孟頫等著名文人、书画家也有自篆自刻的记载,但从少量流传印作来看应是偶尔为之。

元末,浙江会稽人王氏于丽水得色彩斑斓之花乳石,用以刻私印,效果甚佳,开启了以石制印之先河。自此,专属匠师、文人学士大兴研朱弄石之风,成为一时之雅尚。

到明中晚期,苏州的文彭与安徽的何震,研考古籀,深研六书,制印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两人亦师亦友,分别开创了浙派和皖派之先声。后世的程邃、丁敬、邓琰等,在继承二人印学成就上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一派宗师。可以说自明中晚期开始一直到整个清代,文人学士制印风潮如雨后春笋,流派纷呈,开启了中国印学的辉煌篇章。


文彭(1498年—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长子,官至国子监博士。工书画,尤精篆刻,能诗,有《博士诗集》。

文彭对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其在印学上的地位要比在书法上高得多,他首开浙派之先河,也是公认的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对六书有深入的研究,与何震主张篆刻必须精通六书,才能入印。

文彭是有史料记载第一个用青田石治印和用冻石刻印,并首创印章边款,改变了元代以来板滞纤弱的弊病,恢复了汉印传统。


皖派:也称徽派,创始人何震(1522—1604),字主臣,号雪渔,安徽新安婺源(现归属江西)人,早期拜文彭为师,与文彭深究籀文、精研六书日夜不休,成为篆刻艺术上亦师亦友的知交,正因为在文彭的影响下,使得何震认识到“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何震的印最大的特点是苍劲刚直,与文彭的印不一样,文彭是和平中正,笔笔中锋,何震则侧笔取势,正锋深入,偏锋浅行,所以篆刻韵味体现得更为丰富。


歙派:歙派的创始人程邃(1607—1692),字穆倩,一字朽民,号垢区、垢道人,安徽歙县人。程邃开始学习文彭、何震,后来自立门户,喜欢以大小篆钟鼎款识入印,尤其得力于秦代朱文,只可惜对六书不够精通,篆法时有谬误,但不影响其创派宗师之地位。歙派善于以涩刀拟古、妙合无间。


浙派:开派者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等,浙江钱塘人,因创始人丁敬及其追随者大都为浙江人及活动于浙江杭州一带而故名,与皖派一起被称为清代最主要的两大印学流派。浙派篆刻家始终以丁敬为鼻祖,治印以切刀法为主要技法,所以浙派较之徽派相对稳定,风格的延续性较强,因而有封闭性倾向。丁敬治印开启了在印章边款中体现拙趣与碑味的先河。他的印章不论是仿汉印格局还是取宋元印格局,都呈现出朴茂遒劲、清刚生拙的面貌,从而一扫当时风行于江浙的林皋派末流工细妍媚的颓风。因此,他的印风在刀法的意味方面要强于其他流派。在丁敬的时候还没有浙派这个名词,到了黄易、蒋仁、奚冈继承学习丁敬,把丁敬篆刻中细碎切刀拟汉白文印和朱文印等为主要对象,加以发展,才形成为浙派。之后,陈豫钟、陈鸿寿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发展,使这一路更趋成熟,到了赵之琛、钱松又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 ...

天津印社成立於1996年,始终坚持以“保存金石、弘扬印学、团结印人、继往开来”的办社宗旨,目前展馆内销售篆刻印章、印石、字画、紫砂、文房四宝、名人印谱、学者书籍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