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海域海岛的开发利用方式

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多方式开发利用海洋以及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时期。其中,近岸海域海岛是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近岸海域是一个动态空间,是各类海洋资源的高度密集区域,具有海陆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鲜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同时,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日益匮乏,近岸海域面积不断缩小,海岛作为维系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领地,显得弥足珍贵。

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近岸海域海岛资源对促进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01

海洋牧场

日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了2020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指出,全球人均鱼类消费量已创下每年20.5千克的新纪录,并有望在下个十年进一步增加,鱼类在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早在1998年就有研究者发现超过50%的渔业资源种类被充分或过度开发。面对持续增长的需求以及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增加资源补充量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

2012年9月27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题为《蓝色增长:海洋及关联领域可持续增长的机遇》的报告,提出“蓝色增长”的战略构想。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亦提出“蓝色增长”的发展理念,旨在推动世界各国可持续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海洋牧场得到了全球沿海国家的关注,许多国家将海洋牧场作为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以及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一般认为,“海洋牧场”理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日本,为稳定20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的渔业捕捞产量修复传统渔场,日本于1978~1987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栽培渔业”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同一时期甚至更早,我国学者对海洋牧场的理念和理论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朱树屏早在1947年提出了“种鱼”的理念,后又提出“海洋农牧化”,认为捕捞要具有科学性和计划性;曾成奎则于1978年定义了“海洋农牧化”的概念,即“通过人为的干涉改造海洋环境,以创造经济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条件,同时也对生物本身进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他们的产量和质量”。

众多学者的理论为我国构建海洋牧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9年,我国在广西钦州地区(现属防城港市)建立2 6座试验性小型单体人工鱼礁。经过30余年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已完成了以岛礁型、海湾型、滩涂型、离岸深水型为主要类别,覆盖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四大海域的86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计划到2025年将达到17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牧场的产业基础初具雏形。

海洋牧场虽始于资源增殖,但发展至今已明确其应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且生态效益应居于首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也从以人工鱼礁为基础的海洋牧场逐步发展为重视理念、设备、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的海洋牧场。这条路还很长,更需精耕细作、因地制宜,建设适宜我国海域特点及渔业发展特性的牧场。

02

海上风电

海上风电是一种利用海上风能资源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的燃煤发电相比,海上风电不依赖外部能源,没有碳排放等环境成本,是理想的绿色能源。海上风能资源丰富,经济性优势明显,是最有可能大规模发展的能源之一,近年来海上风电装机量以每年约30%的速度递增。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具有鲜明的特点:离岸10km的海上风速通常比沿岸陆上高约25%;海上风湍流强度小,具有稳定的主导风向,机组承受的疲劳负荷较低,风机寿命更长;在海上开发利用风能,受噪声、景观、鸟类、电磁波干扰等问题的限制较少;海上风电场不涉及土地征用等问题,适用于人口比较集中,陆地面积相对较小、濒临海洋的城市;不会造成大气污染和产生任何有害物质,可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环保价值可观。

我国近海风能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海上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普查成果,我国5-25m水深、50m高度海上风电开发潜力约2×108kW;5-50m水深、70m高度海上风电开发潜力约5×108kW,即在我国大部分近海海域70m高度内都具备较好的风能资源条件,适合大规模开发建设海上风电场。我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冬、夏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夏、秋季受热带气旋影响,海上风能资源较为丰富。且该地区经济发达,电网容量大,常规能源匮乏,就近开发海上风电可缓解当地电网压力,避免“千里送电”的长距离调度,优势明显。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海上风电掀起了开发热潮。2007年11月8日,中海油在距离陆地约70km的渤海湾,建成我国第一个海上风电站“中海油绥中36-1”风电站。2009年9月4日,我国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首批3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02MW。截至2010年底,中国以13.8万kW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位列全球第七,与丹麦、英国、德国等共同成为全球风电大国。

海上风电的开发对缓解沿海地区用电紧张局面,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能源要素的进一步制约,海上风能将是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会参与和抢占的市场。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已经进入了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阶段,呈现由近海到远海、由浅水到深水、由小规模示范到大规模集中开发的特点。根据《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将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天津、河北、上海、海南、辽宁、山东、广西等省份为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建设;计划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7kW,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106kW以上。

海上风电是世界风电开发最前沿产业,中国海上风力发电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为常规能源缺乏的中国东南沿海带来新的能源结构变化,也会成为海上丝路经济合作的重要市场项目。我国海上丰富的风能资源加上当今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预示着海上风电场将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能源市场,海上风电设备产业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

03

海洋油气

在海洋经济产业构成中,海洋油气开发是新兴海洋产业。2000年以来,世界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步伐明显加快,海上油气新发现超过陆上,储产量持续增长,海洋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在我国,海洋油气也是能源矿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中发育着38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我国海洋油气业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起步,70年代末,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海洋油气率先实行对外开放。1982年初,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支持国内外企业合作开发中国海洋油气资源。经过半个世纪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自营勘探开发,海洋油气业在对外开放和自我改革完善中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我国海洋油气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国家政策鼓励下,特别是从2004年4月起,国务院宣布打破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海陆分界线,允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赴海上采油,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已经全部下海,拓宽了海洋油气业的发展空间。我国海洋油气事业从零起步,伴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形成了年产5000万吨油气的大产业,建立起渤海、东海及南海北部三大油气生产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2018年我国海洋油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477亿元,比上年增长3.3%。我国海洋天然气产量达到15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2%;海洋原油产量4807万吨,比上年下降1.6%。海洋油气产量已成为增加国家能源供应的一个新的重要来源。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浅水油气田投产数量已经在大幅减少,深水油气资源成为支撑世界石油产业未来发展的新领域。数据显示,全球海域待发现油气资源量超过1200亿吨油当量,其中大部分均分布在深水区域;我国海域深水油气储产量潜力巨大,深水油气总地质资源量约350亿吨油当量,深海油气未来势必成为世界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

在这样的趋势面前,中国海油依托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实施产学研用攻关计划,历时20余年,成功建立了深水区优质储层发育模式与天然气成藏模式,形成一套表层批钻、探井转开发井等深水优快钻完井关键技术,先后发现多个深水大型油气田。2019年,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国琼东南盆地深水东区成功测试永乐8-3-1探井,获百万方优质天然气流,创造了我国海域潜山天然气测试产能新记录,标志着我国琼东南盆地深水东区勘探领域获得重大突破。据介绍,业内将超过1500m水深海域称为超深水,该探井位于海南岛东南约180km处,设计井深3015m,作业海域水深1831m,属于超深水作业,该井的测试成功打开了我国琼东南盆地深水东区“征战”的序幕。

事实上,我国海洋油气产业链的景气向好,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海洋油气工程、服务及装备的产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二是海洋工程及服务的企业获得深水勘探开发技术的重要突破,海洋工程装备总承包商陆续取得交付经验积累,关键设备厂商得到项目运用支撑。同时,我国海洋油气开发仍处于早中期阶段,产业潜力较大,无疑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04

滨海旅游

海洋以其优美、壮观的自然景观,令人舒适的气候和极其丰富的风物,成为现代旅游的主要区域。滨海旅游的快速升温,使沿海各国各政府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发海洋旅游资源。我国濒临太平洋西岸,可管辖的海域南北延伸近40个纬度,既有中温带、暖温带的海上景观,更有热带、亚热带的海洋风光,拥有丰富多样的滨海旅游资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滨海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兴起并且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海洋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中国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5724亿元,比上年增长7.5%。滨海旅游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6%。2018年中国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6078亿元,比上年增长8.3%;2019年中国滨海旅游业持续较快增长,发展模式呈现生态化和多元化,全年实现增加值18086亿元,比上年增长9.3%。

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滨海旅游的需求也开始增多,年轻旅游群体更倾向选择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性较强的旅行方式,滨海旅游逐渐成为他们度假、旅行的首选。数据显示。中国滨海旅游人群中20岁以下占比21%,21-30岁占比16%,31-40岁占比28%,三个年龄层占据总人次的65%,20岁以下群体占比明显,已成为新的消费主力。

以湛江为例,作为滨海旅游的新兴发展城市,湛江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资源丰厚,是滨海旅游整体规划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之一。其气候和生态环境舒适,交通便利,并且作为大陆到海南的通道,拥有很强的区位优势。除此以外,湛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拥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因此,现阶段湛江开发的国内滨海旅游产品也越来越注重对于滨海文化内涵的挖掘,越来越倾向于打造综合性的旅游度假区。

中国滨海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少年期”,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阶段影响,中国滨海旅游业与世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还面临着海洋生态恶化、淡旺季供需不均及产品创新不足等现实问题。但这也说明,中国滨海旅游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我国越来越重视海洋产业的发展,为大力推动中国滨海旅游业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出台政策促进海岛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沿海城市也积极大力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制定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无论在资源利用深度还是品味等级层次上都将进一步得到拓展。

05

岛屿开发 (无居民海岛)

海岛作为连接海洋和大陆的纽带,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已成为人类开发海洋的重要领域。无居民海岛作为海洋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独特,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综合开发利用的价值也比较突出,在未来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中,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无居民海岛,是指不属于居民户籍管理的住址登记地的海岛。我国是一个海洋海岛大国,海洋中星罗棋布的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海岛,面积不一,形态各异。根据《中国海域海岛标准名录》,目前我国总计有11000多个海岛,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000多个,无居民海岛约占全部海岛个数的96%,海岛总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0.8%。

我国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无居民海岛,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分布总体上呈现南方多、北方少,近岸多、远岸少的特点。作为海洋中的一块特殊区域,无居民海岛具有很高的价值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水产、矿产、港口、旅游、风能、海洋能、潮间带生物资源等在不同的无居民岛屿上均有程度不等的分布。其中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观突出的无居民海岛,被人们开发为旅游用岛,以此来满足旅游业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些无居民海岛拥有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丰富资源,如煤炭、稀有金属等,这些海岛会被选用来进行工业开发,成为海洋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另外,依托某些海岛的海港优势及海岛周边海域的渔业资源优势,在海岛及其周边进行渔业用海岛开发活动,进行渔业资源的捕捞、水产品的养殖和水产品的初级加工等。

以舟山市为例,舟山市无居民海岛数量众多,据统计,全市有1160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无居民海岛,这些无居民海岛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经统计,全市共有469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无居民海岛进行了开发利用,利用类型较为丰富,且一岛多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总体开发利用的程度不高,离大陆和大岛较近的岛屿,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而离大陆和大岛较远的偏远小岛则以设置灯塔、灯桩等较为简单的开发利用为主,大多数仍保持相对原生态的状态。

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中,最原始的农牧渔业类用岛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工业和交通运输用岛也有200多个。可见,这些被开发利用的海岛大多仍属于粗放型开发,处于无序无度的状态。随着国家对海洋经济以及海岛资源的认识不断提高,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提出,2010年3月1日,我国正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明确了国家对无居民海岛拥有所有权,该法有效解决了权属不明而导致无居民海岛无序利用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我国对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但仍需看到,目前尚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配套政策,对社会各界如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还需更明确的指导。因此,如何实现无居民海岛的科学有序管理和开发利用是我国在发展无居民海岛时需要注意的一个主要问题。

撰文:于婷玮

美编:石雨晴

审核:金希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