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产生
礼仪的产生
读《荀子》第二十一章 《性恶》五
(峻岫)
(原文)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有人问:“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人的本性既然是邪恶的,那么礼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回答是:“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所有的礼义,都产生于圣人之伪。“伪,诈也。”[《说文》]“伪”这个字有“假的”,“伪装”的意思,也做“矫饰 ”之意。为什么说,礼仪产生于“圣人之伪”呢?应该是说,原本是没有礼仪的,是后来圣人造出来的。所以礼仪不是人性当中固有的东西。“伪”就是“人为”的意思。“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比如,制作陶器的工人制作陶器,世上原本没有陶器,后来人们把它“人为”地制造出来,所以说陶瓷这东西也不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比如“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木工制作家具,桌椅床凳等等这东西,原本也是没有的,也是木工把它制造出来的,因此家具也不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荀子说,礼仪是圣人深思熟虑,根据人们的行为习惯等等,而制造出来的。有了礼仪就有了法度,有了法度就有了秩序,有了秩序就有了先后,有了先后就有了伦理和等级。于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所以礼仪也不是人性中固有的。什么是人性中固有的东呢?“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美声,嘴巴喜欢品尝美味,心里喜欢得到利益,身体喜欢得到安适才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不用谁教,自己就会的,才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那些感觉到了,想到了,而经过艰苦地努力创造,才能能实现的东西,就称之为“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先天本性与后天而为的区别,就是这样的。“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既有物质财富的创造,也有精神思想方面的创造。社会需要秩序,秩序需要礼仪,礼仪需要法律保障。这不是圣人一夜之间的奇思妙想,而是一代一代的人努力实践的结果。礼仪、法律、秩序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中产生,又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圣人和众人在天性上没有区别。圣人只有反映了时代精神,和人民的需求,才能创造出好的礼仪和法律秩序。“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人性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好利”。“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兄弟之间为了家产,为了争竞利益大小,而大打出手,反目成仇也是常见的现象。因此社会需要管理,人需要约束行为,需要人人遵纪守法。所以文明社会必须有礼仪,有法律,有秩序,有道德。“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尊法律,守秩序,讲礼仪,有道德,才是一个合格的国民。(署名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