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称他为“国宝”,他曾救下百万件文物!

他被誉为“中华国宝守护神”,
一生呕心沥血救下百万件文物,
周总理称赞他为“国宝”,
他对海关出口文物的鉴定把关甚严,
常说:
“国家把文物是否可以出口的'钥匙’交给我们,
我们一定要把好鉴定这个关口。”
可是,这样一位忠心为国的人,
在晚年却被打为叛徒饱受折磨,
逝世8年后才得昭雪。

当年转运故宫宝物的箱子

他就是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

金石学家、版本学家、

目录学家、文献学家,

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故宫博物院院长、上海博物馆馆长、

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馆长等职的

——徐森玉

徐森玉,名鸿宝,字森玉,1881年出生于浙江吴兴。徐森玉八岁丧父,生计艰难。兄弟三人由母亲闻氏带领,投奔在江西九江任知县的叔叔。闻氏出身于浙江名门,世代以刊刻古籍为业,还写得一手好字,又笃信佛教,经常念经抄经,并以此教育徐森玉。徐森玉的古文功底,得自母授。也因受母亲的熏陶,他从小对佛学持敬畏的心理,也产生了兴趣。

徐森玉和夫人王氏及长子徐伯郊合影

由于自小饱读诗书,徐森玉8岁时便能吟诗作对,时人称其为“神童”。年少时,家人将其送到白鹿洞书院就读,20岁时高中光绪年举人。1900年,徐森玉进入山西大学堂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攻读化学专业。因在学校编撰了最早的教材课本《无机化学》、《定性分析》两书,因而被称为“奇才”。

20岁时的徐森玉

辛亥革命后,徐森玉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京师图书馆主任等职,与鲁迅、郑振铎、钱玄同等人相识。他与鲁迅同龄,曾经是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时的同事。不久后,徐森玉又担任了故宫博物院的古物馆馆长。

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中国团员在包头第一次出发工作。左起:丁道衡、黄文弼、詹蕃勋、袁复礼、徐旭生、白万玉、崔鹤峰、庄永成。

1928年,瑞典西北探险队打算到中国新疆一带考察。名为考察,实为盗宝。数十年前,匈牙利人斯坦因闯入敦煌盗走了数万卷经卷和壁画。1902年,日本人大谷光瑞先后三次从敦煌盗走了7000多卷吐鲁番文书和20多车壁画、佛像等珍贵文物。

瑞典学者弗克·贝格曼

如今,瑞典人又来了,徐森玉、马衡(故宫博物院院长)等人极力反对,最后瑞典方面妥协,双方共同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察,经费由瑞典出,发掘出土的文物属于中国,瑞典方面仅有研究、发表相关报告的权利。

发现居延汉简的汉代要塞复原图

1927年春,代表团从北京出发,考察历时三年有余。1930年春,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内蒙古居延海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竹木简书,这些竹木简共有14000多件,被后世称为“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汉代社会军事文献,其价值之可贵,早已为学界所周知。再加上这批汉简的传奇经历,使得它的声名,更是逾越了小小的学术圈,而为大众所瞩目。

居延汉简发现时的照片资料

居延汉简李陵篇

“这是宝物,我国出了钱,应该运到我国研究!”贝格曼起了贪心,执意要将汉简运到瑞典。徐森玉等人出面反对,并且亲自出钱出力转运,最终才保住了这14000件汉简。

西北考察团申请辅助经费的文件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对故宫的上百万件珍宝虎视眈眈。徐森玉等人极力要求国宝南迁避难,当时大多数人却反对南迁。徐森玉与蔡元培等元老联成同盟,与反对派进行论战,最终促成了宝物南迁的壮举。

故宫文物南迁途中

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徐森玉呕心沥血、夙兴夜寐,奔走在西迁路上,春入蜀、夏入陕、秋入黔、冬入滇,一年四季都在为国宝寻找隐蔽之地。1938年冬天,在昆明白龙潭,徐森玉乘坐的马车坠落山下,徐森玉腿骨折断,住院长达5个月之久。但腿好之后,他又积极投入到国宝的迁运中去。

抗战期间,徐森玉在押运文物途中折腿

北京沦陷前夕,徐森玉还转移了20000多册汉唐时期的珍贵书籍与经书。“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徐森玉与郑振铎等人联合,又转移出了10余万件珍贵古籍善本。

徐森玉《木简问题》说明材料复印件

1942年,日本政府派“东方文化考察团”来到赵城,即扬言要赴广胜寺,登上飞虹塔游览。其目的就是借机掠取为力空法师砌藏于塔中的《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

徐森玉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害怕这部稀世珍宝落入侵略者之手。但他个人又无能为力进行抢救,便向挚友郑振铎求助。郑振铎向中共地下党转达,消息很快传到八路军总部,最终八路军将《赵城金藏》夺下,这4800卷《赵城金藏》才得以躲过日寇的掠夺,最后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赵城金藏》局部

徐森玉的大智大勇令人钦佩,因此钱钟书先生才会充满深情地写了《徐森玉丈(鸿)间道入蜀话别》:

春水生宜去,青天上亦难。

西江望活鲋,东海羡逃鳗。

送远自崖返,登高隔陇看。

围城轻托命,转赚祝平安。

1947年6月,抗战时期转移到西南的百万件国宝悉数转到南京。协调会上,南京方面决定让徐森玉将所有国宝转移到台湾,并将徐家全数迁到台北。徐森玉愤然离席,与故宫博物院脱离关系,举家隐居上海不愿同赴台北。

唐怀素《苦笋帖》

上海解放后,徐森玉担任了上海文管会的负责人,为国家收集、整理了难以计数的古玩珍宝。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唐怀素《苦笋帖》、宋司马光《手迹》、宋苏轼《文同合卷》、宋拓孤本《凤墅帖》、《郁孤台帖》和明天启刻《萝轩变古笺谱》等,均为稀世珍品。此外,他还在上海的银行保险柜中,发现了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物'天王玉玺'两方,后调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徐森玉鉴定的《郁孤台帖》与《凤墅黄帖》

1951年11月中旬,受周总理委托,70岁的徐森玉南下广州,以48万港币为国家购回了“三希堂”珍品中的两件: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王献之《中秋帖》

1962年,当时的文化部为徐森玉颁发嘉奖令,以表彰他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徐森玉,并握着他的手深情地称呼他为“国宝”。徐森玉一生为国拯救下百万件国宝,时人誉其为“国宝守护神”。

“文革”伊始,徐森玉便被打入“十大反动学术权威”之列,备受抄家、批斗之辱。虽然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徐森玉并没有埋怨,临终前还交待子女在他去世后将珍藏的宝物献给国家。1971年,徐森玉含冤去世,享年91岁。

王珣《伯远帖》

1979年2月16日,上海市为徐森玉举行骨灰安放仪式,郑重地平反昭雪,为他恢复名誉。1985年,其子女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生前的一万馀册藏书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晚年徐森玉

一代大师徐森玉,为国家拯救百万件国宝,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名字应被后人铭记,他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END》—

 图文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