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我们不再联系,是因为成长需要分离
教育·美文·感悟
-1-
有件事,细思恐极,又细思对极。
一项“毕业同学联系之多少”的不完全网络调查显示,70%的网友毕业后仅与5%的同学保持联系,19%的网友表示与当年5%到10%的同学还有联系,与10%以上的同学保持联系的网友占比仅为11%,与昔日同窗好友的联系普遍较少。
细思恐极,是因为觉得朝夕相处三年、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同学们,将来大部分都不再联系,真的太沧桑!
细思对极,是因为回想我曾经发誓做一辈好友永不分开的那位小学同学,我已经记不清他的模样,大学同学聚会时,很多人我已经叫不出名字!
我们从毕业开始,真的和同学们的联系就越来越少,常保持联系的,确实只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
-2-
有人据此发出了“毕业之后,别让老同学可怜的留在相册里”的感慨。
但理智地想想,我们毕业后不再联系,不是感情淡了,而是我们长大了,这是成长的代价,也是成长的需要。
其实不仅是同学,就算是一母所生的兄弟姐妹,长大后也会各奔东西,联系越来越少。
大家天天厮守在一起,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的人生没有成长。
比如一个村里的小朋友,一起在村里上完了小学就在村里务农,在村里呆了一辈子,连外出打工都没有,那样大家肯定会经常联系,因为天天生活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
再比如,在同一所技校毕业,然后又分配到同一家工厂上班,而且一辈子没有调动工作。
在现实中,这样的情形当然非常少见,我们总是伴随着生活前进的步伐,和同学之间渐行渐远。
-3-
其实我们的成长,就意味着分离。
同学也罢,亲人也罢,都是如此。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过得越好,会走得越远,大家的交集可能越来越小,联系也可能越来越少。
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的朋友圈,只能维持一定的规模,这其实再正常不过。
对此,一群英国学者曾进行过专门研究,他们的团队分析了3500万人进行的60亿次通话,按照对象联络朋友的频率,来对其关系进行分类。他们发现每个人最亲近的圈子平均会包括有4人在内,接下来依次是11人、30人和129人。
按照研究参与者之一、人类学家Robin Dunbar的说法,灵长类动物的脑容量和社交圈大小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一个人最多只会跟150个人产生有意义的关系。在这之中,真正的好友只有5个,依亲密程度分,下一层有10个,再下一层有35个,剩下100个相对最为疏远。
这和“70%的网友毕业后仅与5%的同学保持联系”的调查有一定的契合度。
再考虑到我们真正的好友圈那四五个人,除了同学之外还有同事、朋友、商业伙伴等等,里面包含5%的同学已经难能可贵。
-4-
客观地说,就算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和同学们经常联系的也不多。细究起来,比5%也多不了多少。
平时我们和同学之间亲密接触的,也只是一些小圈子。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大家平时接触多,只不过是因为我们需要天天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而已。
有时候,一个班里的同学,在大学四年里说话和交流的次数也有限。
既然如此,我们又怎么能够要求毕业之后,所有人还能保持高频率的交往呢?
同学之间长相厮守,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即使是当年无话不谈的好友,多年之后聚到一起,也可能感到无话可说,更不用说大多数当时就不太熟悉的同学。
-5-
当然,有缘同窗共读,那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情谊,即使当年接触不多,即使见面时可能已经叫不出名字。
但发黄的相册上有我们青春的影子,同学们交叉的记忆中我们可以紧紧相连,我们的关系也牢不可破。
从某种意义上讲,毕业后的同学,是我们分散在各地的亲人,就算曾经关系疏远,就算平时没有联系,有事时也会尽力相帮。
因为,亲人、同学、战友,这是世间最独特的情感,不需要用世俗的交往来维系。
由于缘分,我们聚到了一起;由于成长,我们不得不分开。而那份纯真的感情,我们永远存在记忆的深处,一辈子不变。
有事就联系,没事就各忙各的,我喜欢这样的同学关系!这才是正常的同学关系!
作者简介
遗君明珠:教师,时评人,自媒体平台作者
公众号:明珠絮语
公号内容:教育 美文 感悟
公号ID:tsliuc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