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新开的一个专栏“理念与格局决定学习层次”(陆续更新中,直接点击打开阅读),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所行、所思、所想、所悟,以“大局”的理念对待教与学。
本系列文章宗旨是想在同学们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过程中,引导思路拓展,渗透字母意识(含参),动态意识,形成逆向思考、整体(换元)思维,体会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树立“站高看远”的大局意识,逐步形成完备的数学学习格局。
欢迎对数学教学“大局”观的形成有独到见解的有教育情怀的朋友们投稿,不限文稿形式,图片(拍摄)、音频、视频、自编例练(配上文字说明)均可;不限教师、家长、孩子;不限内容所涉及到的单个知识点或模块或整章或整册或一个科;也不限数学科…,但杜绝有关“模型套路”教与学方面的文稿。
(吐槽一下:沉迷于“模型”或热衷于貌似高效秒杀的“套路”,需担心被“模型套路”套入“绝路或死路”——靠强化或固化“文科化记忆式”的方式提升,而缺少“思维深度与广度”的适量有效性思维训练,往往是一时,而且很难深入到本质,很难有创新,见证了太多这样的鲜活案例:尤其是次优生,学习也记忆了一大堆的“模型套路”,到头来:生不生的、熟不熟的(看了答案、听了讲解似乎都懂都明白,可自己一试,似乎所有的“模型套路”都不像了,都用不上了……);而优生则自会融会贯通,绝不会死记硬背:心无套路,处处是路,自创套路又有何难?)
正文部分:
数学学习的格局八年级系列(2)
'站高看远'面对课本的例题和练习(2)
——人教八上P.42例5的教学思考与体会
【例题】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BD.求证BC=AD.
(努力从已知条件的叙述、条件的增减,图形的点、线及位置的变化……)【拓展1】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BD.求证BC=AD.
难度显然加大了.解答时,显然只需连接AB(删除的线段AB就是需要添加的辅助线),试题仍然与原题相同.以此强调:(1)添加辅助线的必要性;(2)寻找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重中之重”.【拓展2】添加线段AC与BD的交点O,又可证明△AOD≌△BOC.如下: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与BD相交于点O,AC=BD.求证△AOD≌△BOC.
【拓展3】添加“连接CD“,还能得到:△ACD≌△BDC.
【拓展4】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BD.求证BC=AD.
【拓展5】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AD.求证BC=AD.
【拓展6】如图,AC⊥BC,DF⊥EF,垂足分别为C,F,AC=DF,AE=BD.求证BC=EF.
【拓展7】如图,AC⊥BC,DF⊥EF,垂足分别为C,F,AC=DF,AE=BD.求证BC=EF.
【拓展8】如图,AC⊥BC,DC⊥CE,AC=DC,AE=BD.求证∠B=∠E.
【拓展9】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D=BC.求证BC=AD.
【拓展10】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BD=∠CAB.求证BC=AD.
【拓展11】如图,∠C=∠D,∠ABD=∠CAB.求证BC=AD.
【拓展12】如图,AC=BD,AD=BC.求证∠C=∠D.
四、再大胆的设想…
(思考:下列图形如何从原题图变化而来,你能编一些试题并解答吗?)
(是否已经发现:本例的图与上一例(P.40的例3)(可点击打开文章)之间的联系。
(1)试一试:将上述的图形与问题,在同一道题或同一个图中串联起来,对比思考,会发现了什么?如果从运动角度又如何理解?(2)模仿文中叙述,将画过的图形进行对比:与课本上本章中出现的图形,与相应的课外训练中见过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联系?“站高看远”对待课本中的每一道例题或练习,努力成为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习惯,树立“大局”意识,自然就会: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上仅是个人实际教学中的体会,欢迎在留言区批评与交流!另:本人独立编写的《尖子生之路》系列,与课本内容同步,每一课时或小单元均有适量的对应的例题提升与拓展、变式训练,并配有“逐题视频解析”,需详细了解的请点击打开”《尖子生之路》7册视频解析“了解与购买.
***数学科是练习的科目,适量的拓展延伸训练是必要的!!!
传说:好多孩子都在用张老师的《尖子生之路》系列丛书(每个学期均对应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