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3.18【2017-5-31】

#每日学论语#13.18【2017-5-31】

【原文】
叶(shè)公语(yù)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rǎnɡ)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wèi)子隐,子为(wèi)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以坦直磊落为立身之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便前去官府举证告发。”孔子说:“我们家乡坦直的人不同于此: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坦直就在其中了。”
【微言微感】
大义灭亲?还是为亲人隐?这是个二难选择。
父亲偷了羊,儿子去举报。叶公称赞,说儿子正直坦荡;孔子说,家庭伦理才是最重要的,父子互相检举揭发,这是违背伦常,灭绝人性的。
人做事总是有目的的。如果儿子检举父亲,是为了丢车保帅,保全自己,是为了沽名钓誉,则其心可诛,其行为卑鄙无耻之极。如果儿子检举父亲,是因为对父亲的罪恶不能容忍,因为天地良心,不得不检举父亲,但是,父债子偿,又替父承担了过错,则让人肃然起敬。
电影《归来》中有一个小女孩,名字叫丹丹。她本来是一个天真浪漫,有梦想,有追求的女孩儿。她梦想做一名芭蕾舞蹈演员,刻骨铭心,梦寐以求的那种想。
但一件事情让她陷入两难之间:她一直引以为傲的父亲陆焉识,突然被打成了“右派”,流放到青海劳改。莫名其妙,丹丹就成了右派的女儿。更要命的是,正在服刑的父亲,在一次转运途中,瞅准机会,逃了回来。
丹丹马上就要考取自己心爱的舞蹈学校了,这无异是政审的一大问题。她不想有一个“右派爸爸”,更害怕父亲逃回的事被发现,会影响自己上舞蹈学校。
在那个人人都疯狂的年代,孔子正是被痛打落水狗的对象,他的思想当然是“害人的毒草”。如果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哪里还有革命原则?当时盛行的是“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是“肃清封建流毒、打倒天地君亲”。司空见惯的,是学生造的老师的反,下级造上级的反,儿子贴父亲的大字报,妻子检举丈夫……
头脑发热的丹丹,经过痛苦的抉择,狠下了心,选择了“大义灭亲”——她亲自举报了自己亲生的父亲,让父亲被抓回去继续劳改。父亲抓走那天,母亲受到了严重刺激,从此失去了记忆。
名为《归来》,然而却再也回不来了。母亲不能原谅女儿,母女反目成仇。母亲再也不认得陆焉识,夫妻对面不相识。陆焉识想尽办法,让妻子接受自己,但是妻子的记忆力哪有现在苍老的陆焉识。一家人举目相望,却无法团聚。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大义凛然““大义灭亲”的场景:父亲是封建恶势力,儿子是进步青年,儿子带着人到自己家里革命。或者,父亲是警察,儿子是罪犯,父亲亲手把儿子送到监狱,完成一件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父子火拼,兄弟相残,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我不喜欢你。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当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该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抓起来就是了。”
“那么舜不去制止吗?”孟子回答说:“舜怎么能去制止呢?皋陶抓人是有依据的。”
“那么舜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说:“舜把抛弃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丢弃破鞋。他会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一生都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了天下。”
孟子的主张我们一清二楚:人性第一。父亲杀人肯定不对,理应受到惩罚,皋陶去抓,那是应该的。但是,作为儿子,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亲自去抓自己父亲。
那是不是就要包庇犯罪,助纣为虐呢?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个“隐”,一定是隐藏、包庇吗?有没有承担责任,父债子偿,消化问题、化解矛盾的内涵?如果可以这样:不声不响承担责任,该赔偿的赔偿,该道歉的道歉,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一个人为了自己利益,如果连父母兄弟都能出卖,连自己孩子都舍得伤害,即使为了正义,也不能不说是残酷。虎毒不食子。犯了罪的孩子,也依然是自己孩子。
子不孝,父之过。为人父母,面对孩子的过错,我们首先是和孩子一起承担责任。逃避不解决问题,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也无处可逃。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亲自下手,大义灭亲,是不应该被提倡的。郭巨埋儿奉母是真的孝顺吗?包拯铡杀亲侄子包勉是真的大仁大义吗?雍正亲自毒杀亲儿子弘时以帮助弘历是智慧吗?
我不以为然。
前段时间,国家在讨论《刑法》修改意见时,拟增加“不得强迫直系亲属作证”的条文,我很是赞同。
在某些前提下,承认了父母、子女、配偶的亲情高于法律,实乃为尊重人性的一个重大进步。不得已,必须要绳之以法,甚至要以命抵命,为什么一定要让亲人残酷去执行呢?逼着父亲开枪打死犯罪的儿子,或者逼着儿子把父亲送上断头台,这都是不道德的。
当然,这并不是无原则的包庇和纵容犯罪,在法和情之间,是应该有一个互相切合点的。为人父母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去触碰法律底线。“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维护亲情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让自己陷入二难选择。一方面“帮理不帮亲”,一方面爱他就要保护他,不使其越走越远。送孩子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其实也是在帮助犯罪了的孩子。
同理,为人子女者也有义务劝诫父母不使之犯罪,毕竟国法无情,及时阻止父母犯罪,就是最大的孝道。如果父母真的犯了罪,和父母一起承担责任,减轻罪孽,这其实才是真孝道。那种急切切要和犯罪的父母划清界限,以图自保,不是正直人的做法。
父亲偷羊,儿子悄悄送回,不使犯罪既成事实,这是不是更好的“子为父隐。”孩子惹了祸,父母不能护短包庇,而是要一起承担问题,欠账还钱,包赔损失,坦白从宽,接受处罚,弥补过失。这是不是更好的关爱孩子?
爱他就要维护他,爱他就要保护他,爱他就要监督他。不使有过,是最好的隐过。
(0)

相关推荐

  • 【第293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8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是何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8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是何意?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音rǎng)羊,而子证之.&quo ...

  • 立翁:也谈“父子相隐”

    立翁 | 也谈"父子相隐" 2021-05-08 18:52:00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q ...

  • 什么叫“父为子隐”?孔子这句话被争议了上千年,还没找到答案!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 ◆ ◆ ◆ 来源 | <论语> 文 | 也可自话 图片来源 | 网络 ◆ ◆ ◆ 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是什 ...

  •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 :隐恶扬善,成全大义

    诸位好! 上一次跟大家分享<论语>时还是小雪,明天就是大雪了,刚好跨越了一个节气,很高兴今天又跟大家分享<论语>. 我给大家分享<论语>是有一个脉络的,就是以&qu ...

  • #每日学论语#13.18【2017-5-31】

    [原文] 叶(shè)公语(yù)孔子曰:"吾党有,其父攘(rǎnɡ)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wèi)子隐,子为(wèi)父隐,直在其中矣.&q ...

  • #每日学论语#12.18【2017-5-7】

    #每日学论语#12.18 [原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鲁国多盗贼,季康子为此担忧,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 ...

  • #每日学论语#13.1【2017-5-14】

    #每日学论语#13.1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想在前头,做在前头,率 ...

  • #每日学论语#13.2

    #每日学论语#13.2[2017-5-15] [原文] 仲弓为(wéi)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zhī,下同)贤才而举之?" ...

  • #每日学论语#13.3【2017-5-16】

    #每日学论语#13.2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 ...

  • #每日学论语#13.4【2017-5-17】

    #每日学论语#13.4 [原文] [原文] 樊迟请学稼(jià),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wéi)圃(pǔ),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qu ...

  • #每日学论语#13.5【2017-5-18】

    #每日学论语#13.5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 ...

  • #每日学论语#13.6【2017-5-19】

    #每日学论语#13.6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当官的自身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号施令,老百姓也会按政令行事:如果自身 ...

  • #每日学论语#13.7

    #每日学论语#13.7 [原文]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白话] 孔子说:"鲁国的政治局势和卫国的政治局势都不怎么好,他们的政局像兄弟一样有相似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