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史话四:庄公真的在等弟弟自取灭亡么?或许这是他在掩盖实情
武公离世,庄公继位,郑国进入到了“郑氏三公”中第三位雄主的时代。正如咱们上次讲到的,虽然此时姬寤生已经承袭了爵位,但一心想把他排挤掉的武姜夫人仍然不死心,拐弯抹角地从庄公那里“骗”取了京城古城,让其成为了爱子叔段的封地。当叔段高高兴兴地去京城就封时,大臣们纷纷表达了对此事的关切,特别是大夫祭仲,更是替庄公把这次封赏背后的利害关系分析得明明白白。可姬寤生的回答却出乎了众人的意料,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为由婉拒了祭仲等人的谏言,还让他们先等等看,看武姜、叔段是如何自取灭亡的。
郑氏三公(从左至右):庄公、桓公、武公
那庄公的母亲武姜和弟弟叔段有没有自取灭亡呢?就接下来的发展态势来看,在下认为他们确实是一直在“自取”,却暂时没有体现出将要“灭亡”的趋势。为了让大家也能体会到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就需要先跟各位说一说叔段他们获益后到底又做了什么事,以及庄公面对这些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怎样的。
其一,叔段到了京城古城以后,并没有踏实享受安逸的生活,也没有感激兄长庄公对自己的宽宏大度。野心勃勃的他反而自作主张,给靠近京城古城的西、北两处郑国边境之地下了一道“疯狂”的命令,即让这两地的官员、部队和百姓在听从庄公的命令之外,还要听从他“京城太叔”的指挥。大家看看,此时的叔段有多么的嚣张,已经显露出要与兄长分权的意图。既然“恶狼”已经露出了獠牙,庄公总该有所反应了吧?结果他依然是无动于衷,这可急坏了他手底下的大臣,特别是郑武公的弟弟公子吕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赶紧入宫劝说庄公。
叔段给西、北两边境之地的官员下令
公子吕是庄公的叔叔,见到寤生后自然也不会太客气,直接就质问他是不是真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弟弟。如果庄公真想让位,那自己就跟众位大臣去侍奉叔段,如果并没有此意,就要早点清除祸患,以免百姓都生出国有二君的奇怪想法。按说公子吕的这番话已经够严厉的了,但庄公还是婉拒了叔叔的好意,并且又留下了让他们“再等等看”这样奇怪的话语。
其二,京城太叔看到兄长庄公对他的嚣张之举没有反应,索性把那两处他号令过的边境之地划为自己的属地,甚至还把自己的领地扩张到了廪延(即今河北延津一带)。这还不算完,叔段还进一步修筑城郭、储备粮草、打造军器、扩充兵员,已经不再是想分权那么简单了,完全就是分庭抗礼,甚至要图谋整个郑国。如此一折腾,公子吕更加坐不住了,再一次跑来对庄公进行劝谏。他希望寤生赶紧动手除掉叔段,以免他做大做强,再俘获了民心,就为时已晚了。
叔段在封地操练人马
而郑庄公的反应呢?还是老样子,安抚叔叔公子吕道:“叔段那边是非正义的,即使做大了势力,早晚也会崩溃的。”这意思很明显,就是继续“再等等”,不要着急行动。
各位看看,这是不是如在下所感受到的,叔段一方一直在“自取”,而郑庄公一方却一忍再忍,只是口头上说对方早晚要崩溃,却迟迟看不到对方“灭亡”的迹象。当然,有朋友会赞同庄公的想法,也认为姬寤生是在等叔段自己盲目做大,自毁前程。可这是由于咱们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才能肯定庄公所说的理由是正确的。假如咱们也跟祭仲和公子吕一样,处在当时不确定的环境下,怎么能证明庄公是对的呢?明显会认为这是寤生在为怯战找“借口”。
公子吕劝庄公早些清除祸患
另外,大家想想看,明明在叔段刚到京城还没有做大势力前,他已经显露出不臣之心。当时的郑庄公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力上都足以一举歼灭了京城太叔,那为何还要养虎为患,非要让叔段把实力壮大呢?难道他就不担心郑国的大臣、百姓会因他的“怯战”而倒向叔段一方?或者他就不担心京城一方的实力会壮大到郑国主力已经无法压制的地步么?显然,与叔段不断壮大的实力相比,还有其他原因更让庄公顾忌,所以才一忍再忍、迟迟不肯动手,甚至还找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做“借口”。
那郑庄公到底在忌惮什么?是什么样的实情让他在拼命找“借口”去掩饰?是什么样的原因比让对手做大做强更让寤生担心呢?在下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
1、郑庄公担心自己根基不稳
这一点应该是最明显的一个原因,毕竟庄公刚刚继承了国君之位,朝中都是武公留下来的大臣,他自己还不能立刻掌控全局,也不清楚这些臣属是否效忠于他。而就在这个阶段,他的母亲武姜就已经替叔段索要了京城古城之地。因此,在如此匆忙的情况下,郑庄公担心自己根基不稳,无法立刻展开行动。他需要时间去考量大臣们的忠心,或者逐步换上自己的心腹来担任朝中要职。
郑庄公姬寤生
2、郑庄公担心母亲武姜在其背后下黑手
在庄公继位以前,他已经很清楚母亲武姜是讨厌自己的,哪怕他正式成为国君后,母亲依然偏心于弟弟叔段。而当叔段去京城就封时,武姜夫人却并没有一同前往,这除了她是前国君夫人,不能随意出宫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她可以成为叔段在都城的内应。那在这种很显然的情况下,庄公当然要担心母亲会帮助弟弟在自己背后“捅刀子”,也不清楚朝中会有多少人已经被母亲拉拢。所以,姬寤生依然需要时间去排查叔段的内应有多少,需要时间去控制整个局面,才能对弟弟下手。
3、郑庄公担心自己背负上不孝、不义的骂名
讲过了上面一点原因后,或许会童鞋提出来,既然庄公担心武姜夫人背后下黑手,索性早点派人将她监管起来,甚至直接抓了不就行了。可各位想想看,当时的武姜夫人虽然明显偏心于小儿子,却除了替叔段索要了一座“丰美之城”以外,没做出其他更过分的事情。即使咱们知道当叔段起兵反叛时,武姜夫人成为了内应,但那也是后话了,庄公不可能因为还未发生的事情就给母亲定罪,这明显是不孝之举,他当然会担心背负不孝的骂名。
另外,叔段好歹也是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即使他已经嚣张到要跟兄长分权、分地,甚至有了秣马厉兵的不轨之举。但只要他还没有迈出最后反叛的一步,庄公提前动手很容易背负上不义的骂名,所以寤生也是顾忌的。
庄公的母亲和弟弟:武姜夫人、叔段
4、郑庄公担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希望大家不要忘了郑国来到雒东之地也才仅仅两代人而已(桓公虽选中了该地,但他在世时郑国新城还在营建,并没有真正来到这里),所以对于整个郑国来讲,其实根基也是不稳的。另外,东虢和郐国这两个国家是郑武公刚刚吞并的,当初武公将都城迁到新郑,也有要监视两国遗民的原因。
正因为以上两点,庄公在与弟弟进行最终决战前,势必要考虑这些原因。如果他不管不顾就和叔段进行争斗,能速战速决还好,若不能立刻决出胜负变成了持久战,那虢、郐两国遗民借机反叛复国,岂不是整个郑国都有灭亡的可能了?所以,庄公依然不敢轻易行动,与叔段翻脸。
5、郑庄公担心申国会成为母亲和弟弟的强力外援
在下认为这第五个因素应该是郑庄公最最忌惮的一点,当初他的父亲武公选择跟申国联姻,就是担心实力不俗的申国会成为郑国的敌人,此时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为何鄙人会想到申国会成为庄公的顾虑呢?有什么可以证明庄公迟迟没有动手是在担心申国呢?主要有以下几点是:
其一,庄公自己虽然也是申侯的外孙(可能这时候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申侯在位了,但庄公依然跟现任申侯有血缘关系),但武姜毕竟是申侯女儿,与申国关系更密切。而武姜明显会站到叔段一方,且叔段也跟寤生一样与申国有血缘,那就是说申国极有可能会成为京城一派的外援,帮助两位有血缘的人来夹攻郑庄公这一位有血缘的人。
庄公、叔段的外公,武姜的父亲——申侯
其二,从《竹书》中“(平王)三十三年,楚人侵申”和“(平王)三十六年,王人戍申”这两条记载可以佐证郑庄公一直在担心申国。那这两条记载说明什么呢?说明申国由于楚国的入侵变得自顾不暇,甚至需要周王室派兵来帮忙防御,已经不可能成为武姜、叔段的外援了。而庄公对叔段的态度刚好是此前一直推脱要“再等等”、不作为。自打申国失势后就变得积极准备,甚至等到叔段一有行动就立刻出兵,证明他不仅做好了准备且无后顾之忧了。
以上五点就是在下找到的,关于郑庄公迟迟不与弟弟翻脸的原因。而等到这些困扰逐一消除,庄公再也没有顾虑的时候,兄弟二人也将进行最终的决战。那这场最终决战的战况如何?战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咱们下次再叙。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庄公的顾虑、叔段分权、叔段占地、秣马厉兵、公子吕进谏、庄公不作为、忧根基不稳、忧母为内应、忧背负骂名、忧遗民反叛、忧申国外援。
关键词云图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