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六)
(紧接上期)
庞统对“隆中对”的否定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没有上战场,主要是做后勤工作,做得非常好,足兵足粮供应前线。从此时一直到刘备去世,凡遇战事,诸葛亮主要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这有点类似于刘邦与萧何的关系,诸葛亮做的是“功人”的工作,关羽、张飞等做的是“功狗”的工作。再说一遍,古人用“功狗”一词没有贬义,是褒义。
战后,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然后以刘琦的名义收复武陵、桂阳、长沙、零陵四郡。前面说过,孙刘联盟是不平等结盟,刘备从属于孙权,收复四郡也是为孙权打工而已,主权归孙权,刘备得到的好处是可以收取桂阳、长沙、零陵三郡的赋税,以此供养自己的军队。这个工作也主要由诸葛亮负责。
这个格局和东吴一直实行的授兵制和食邑制有关,即授予一定数量的人马给一位将领,然后根据人马的多少和该将领职位的高低,指定一个或几个郡县为其辖区,辖区内的赋税主要归其所有,用于供养所属部队,也可以在辖区内征兵征粮。
周瑜对刘备一直戒备有加,为限制刘备发展,战后只把孱陵县(今湖北公安)里的油江口部分地界划给刘备驻扎。刘备将其改为公安县。
在以前几期聊刘备时曾经提到过,刘备具有超高人气,无论到哪里,都能很快地聚集起众多人群(可参阅本号《刘备不是哭大的》等文),此时也不例外,荆州那些不愿投降曹操,也不愿跟随孙权(双方是世仇)的官吏百姓纷纷投奔刘备。
曹操南征荆州时,后方的一些反曹势力趁机叛乱造反,被曹操派张辽、于禁等平定,其中一支由庐江人雷绪率领的部队被曹军打败后投奔了刘备,有数万人马。
此时刘琦已经病死,刘备被部下推举为荆州牧。公安县太小,无法安置先后投奔而来的人群,刘备就去找孙权借荆州。
没有明确记载有诸葛亮参与了借荆州的记载,但“跨有荆益”是“隆中对”里提出来的第一步战略规划,这么重要的一步刘备不可能不找人商议策划,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地少人多也无疑是最佳理由。
古代军队很少有不扰民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49年前。南京路上好八连为啥让上海人赞叹不已,就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一支不扰民的军队。
数万人马聚集在狭小的公安县,一旦管理不善,就会出大问题,扰民、哗变、与江东驻军发生武装摩擦,都是有可能的。那样的话,不等曹操来打,江东孙刘联盟就会自相残杀。
孙权不得不考虑这样的后果,再加上鲁肃的极力支持,权衡利弊后,不顾周瑜、吕范等人的强烈反对,真就把荆州借给了刘备。
刘备正是靠借来的荆州为基础迅速崛起成为鼎足三分之一。孙权后来为此追悔莫及,并一直在这件事情上埋怨鲁肃。
但就当时的天下形势和荆州实际来看,借比不借好。孙权没有实力独自对抗曹操,如果不借,刘备集团势必会制造事端,找理由扩充,就会出现上面说的自乱阵脚自相残杀的混乱局面,对刘备不利,对孙权更不利。
刘备是光脚的,孙权是穿鞋的,传统上是光脚的从来不怕穿鞋的,至今如此。
刘备借到荆州,又是荆州牧,原有的荆州官员就都转属于刘备,其中就有庞统。
庞统是襄阳豪族庞氏子弟,弱冠(二十岁)时得到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夸赞,因此出名。刘备在荆州刘表处为客将时曾拜访过司马徽,请其推荐优秀人才。司马徽就推举了诸葛亮、庞统二人,认为其他的都是儒生俗士,只有这二人才是人才。这话被《三国演义》演绎为“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刘表没死前,庞统在荆州南郡做功曹(类似于人事主管)。赤壁之战后,南郡为孙权所得,周瑜出任南郡太守,庞统仍然是功曹。周瑜死后,庞统扶送其灵柩至吴县。
庞统与周瑜的关系应该比较好,不然庞统怎么会知道周瑜建议孙权软禁刘备的机密,又亲送周瑜灵柩。
荆州归刘备后,庞统也成了刘备的下属,以从事的身份担任耒阳县令。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庞统不理政事,被免了官。
鲁肃得知庞统被免,立即给刘备写信,告诉刘备庞统是高才,担任县令这样的低级官员屈才了,起码得担任治中、别驾(约类似于副州长)这样的职务,才能施展其才能。
诸葛亮也给了刘备这样的建议。
这里可能会产生让人困惑的地方。刘备早就知道庞统的大名,为什么不重用他?需要澄清的是这和庞统的长相无关。民间传说庞统长得丑陋,不知从何而来的依据,史书上从来没有这样的记载。
可能这和刘备的用人观有关,不盲从于名气,必须经过考核。用诸葛亮也是这样,诸葛亮要是没有在面试时提出“隆中对”,刘备会不会用他也难说。
那时通用的考核是面试,就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曹操、孙权大多如此。刘备也不例外,接到鲁肃的信和诸葛亮的推荐后,召庞统来面谈,大为赏识,立即任命其为治中从事。
刘备对庞统赏识到什么程度呢?有记载说仅次于诸葛亮,其实差不多,两人担任的是同一职位,军师中郎将。
从某种角度来说,刘备也许更喜欢庞统。
前面几期聊到过,诸葛亮少年持家,养成深沉凝重、谨慎周密的性格。这种性格的人一般比较严肃,喜怒不形于色。再加上诸葛亮目标明确,精明过人,更不会率性而为。
庞统则是个比较随和的人,那时的人喜欢品评人物,庞统也喜欢,其品评人物的方式与众不同,总是说人好话,过高评价被评的人物。这种言过其实的评价受到别人的怀疑,庞统却不以为然,认为通过这种评价去鼓励有志向上的人有什么不好的呢?
庞统是个性情中人,从不怀疑自己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在和江东名士顾劭的交谈中直言不讳地说:“讲到陶冶世俗,综合分析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就比您强。”
诸葛亮和庞统二人的性情有些类似于晚清时曾国藩和李鸿章。曾国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虽然他从不居高临下地指斥下属,严格约束下属行为,但因其自身接近圣人的言行,让人望而生畏,自觉不自觉地不敢在他面前胡言乱语放浪形骸。
李鸿章则是宽以待己,也宽以待人,自己整天都是嘻嘻哈哈的,容易让人亲近,下属也敢在他面前嘻嘻哈哈。
生活中其实经常会见到这两类人。有些人让你景仰敬畏,但你却不愿意和他亲近,压力太大。有些人则让人没有压力,你愿意和他相处。
刘备现在得到了荆州,按照“隆中对”的设想,下一步应该谋夺益州。就像命中注定一样,益州刘璋主动找上门来了。
221年,刘璋听说曹操要攻打张鲁,害怕祸及益州,派法正、孟达各率二千人马到荆州迎接刘备入蜀,让刘备去抵抗汉中张鲁和将会到来的曹操。
刘璋本来是要巴结曹操。曹操南征荆州时,刘璋又送粮草又送士兵,没想到曹操不搭理他。使者张松受到曹操羞辱,回来后极力说曹操的坏话,建议刘璋倒向刘备。那时刘璋就派法正去联络刘备。
刘璋昏了头,傻乎乎地以为可以像刘表那样利用刘备,让刘备来做客将,抵抗张鲁和曹操。此一时彼一时啊,那时的刘备啥也不是,啥也没有,只能去做看门人。此时的刘备是荆州牧,有地盘、有人马,还会甘心为他人作嫁衣裳吗?
促成刘备入蜀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卖主求荣的法正;一个是庞统。反而没看到首先提出跨有荆益的诸葛亮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也许这和庞统的提出的战略设想有关,“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第一次遭到来自于庞统的挑战。
庞统的战略设想是,荆州经历战乱后已经荒芜凋残,人才缺乏。东有孙吴,北有曹操,鼎足三分的计划难以实现。而益州国富民强,人口百万,兵力充足,可以凭此成就大业。
这个设想是要放弃荆州或不将荆州作为与益州同等地位而相提并论,以益州为根据地扩张发展创业,否定了“隆中对”里的两条,一跨有荆益,二鼎足之计。
看不到诸葛亮对此是赞同还是反对的记载,在以后刘备在世时发生的大事中,还会看到这种情形,在诸葛亮意识到形势对自己不利时,绝不会提出什么反对意见。这仍然是诸葛亮精明谨慎的一面,非常善于保护自己。
刘备入蜀,带的是庞统而非诸葛亮,说明起码在夺取益州这件事情上,他更看重庞统的意见和庞统的作用。前面也说过,由于诸葛亮在襄阳城下的那个馊主意,刘备终其一生都没让诸葛亮带兵出征或者随军参谋,本来就存在对诸葛亮军事能力不济的担忧。
其实刘备自身军事能力也不咋地,屡败屡战而已。这次入蜀也一样,久攻不下,被迫让留守荆州的诸葛亮、张飞、赵云率主力增援。历尽艰辛才得到益州。
遗憾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县(今四川广汉)的战斗中被流箭射中,不治身亡,时年三十六岁。刘备痛心疾首,提起庞统就泪流不止。广汉太守张存不知趣,说:“庞统死了是可惜,但他却有违大雅之体。”气得刘备大怒,说:“庞统杀身成仁,非仁者乎?”立即将张存免官。诸葛亮死后,也有官员不知趣攻击诸葛亮,被刘禅杀了。这父子二人也有趣得很。
张存说庞统“违大雅之体”,是指庞统和刘备的一次对话。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庞统的性格,给各位啰嗦一下。
刘备益州首战拿下涪城(今四川绵阳)后举办庆功酒会。刘备、庞统二人都喝高了,刘备问庞统:“今日之会,可谓欢乐的。”庞统说:“把讨伐别人的国度当做欢乐,不是仁者之兵。”刘备哪里受得了这种攻击,大怒反驳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不是仁者吗?你这话说得不对,赶快给我滚出去!”
庞统规规矩矩地引退出去了。过了一会,估计是刘备酒醒了,有些后悔,叫人去请庞统回来。庞统回来后还是坐到原来的位子上,也不看刘备,也不给刘备道歉致谢,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喝酒吃菜。
刘备先忍不住了,问庞统:“刚才说的那些话,是谁的失误?”庞统回答说:“君臣俱失。”刘备停留大笑,宴乐如初。
想象一下,如果把庞统换成诸葛亮,会出现这样率性而为的场面吗?你是愿意和庞统一起无所顾忌地喝酒聊天,还是和诸葛亮一起正襟危坐地喝酒聊天呢?
找不到庞统和诸葛亮不和的史实,但起码可以这样说,庞统之死,给诸葛亮减少了一个有力的竞争者。
刘备得到益州,诸葛亮和法正、关羽、张飞一起获得最高奖励,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段万匹,但官职并不是最高的,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排在安汉将军糜竺之后。
糜竺在刘备最困难的时期送钱送人送妹妹给刘备,帮助刘备渡过事业和家庭难关。刘备不忘此恩,竭力报答,给予糜竺的赏赐和优宠,无人可比。
此时离刘备去世还有八年。这八年里,发生了许多事,诸葛亮并非刘备最信任的人,那么诸葛亮是如何明哲保身地度过这段时光的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