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享——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乔克《青蛙卖泥塘》
学生:
学生围绕核心问题“为什么青蛙一开始想尽办法卖泥塘,最后又不卖了?”思考、学习。
读课文3-10自然段,想一想有哪些动物经过青蛙的泥塘,他们想买泥塘吗?
听了小动物们的话,青蛙都是怎么做的?
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青蛙不卖泥塘的原因。
教师:
1.表演感悟小动物们不买泥塘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课文3-10自然段,找到小动物不买泥塘的原因。
分小组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表演,看看小动物们为什么觉得泥塘不是缺这个就是缺那个。
自由读第10自然段,青蛙接受小动物们的建议了吗?它是怎么做的?
2.引导探究青蛙不卖泥塘的原因。
现在的泥塘是什么样子的?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现在泥塘的美好,学着青蛙的样子吆喝一下。
吆喝后,青蛙什么反应?什么是“愣住了”?青蛙在想些什么呢?
环境:
《青蛙卖泥塘》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第3-10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只要肯勤劳、肯努力,一定会拥有美好生活。
学生:
读课文3-10自然段,思考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到泥塘,他们说了些什么?
生:“老牛来到泥塘,它不想买泥塘,它觉得泥塘周围没有草。”
生:“野鸭来到泥塘,它觉得地方很好,但是水很少,所以不想买泥塘。”
生:“小鸟、小兔、小猴、小狐狸都来了,每个人都觉得泥塘少了点东西。”
生角色扮演,表演小动物的对话。
听了小动物的话,青蛙是怎么做的?
生:“青蛙想要卖掉泥塘,所以青蛙采集草籽在泥塘周围种草。”
生:“青蛙非常想把泥塘卖掉,小动物认为缺什么,它就给泥塘添加什么。”
现在泥塘是什么样子的?
生从文中找到第11自然段,青蛙吆喝的内容,通过朗读体会现在泥塘的美好。
青蛙 “愣住了”,它在想些什么?
生:“现在泥塘是什么都有,青蛙觉得是很好的地方。”
生:“泥塘现在变得很漂亮,什么都有,青蛙认为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也很好。”
教师:
1.表演感悟小动物们不买泥塘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找到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到泥塘,以及他们都提出了什么样的建议?
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体会人物特点。如老牛,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慢条斯理的感觉。
对比,老牛、野鸭说的话,引导学生发现在给别人提建议时先说优点再提建议,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进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给他人提建议时的口语交际方法。
借助学生的回答,通过板书贴图等方式将小动物和他们觉得缺少的东西呈现在黑板上。
青蛙又是如何做的呢?抓住文中青蛙的做法,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如“采集、播撒”等动词感受青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这一环节的学习,重点学习老牛的部分,野鸭和其他小动物的部分采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方式学习。
2.引导探究青蛙不卖泥塘的原因。
学习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到青蛙吆喝的内容,相机板书体现泥塘现在的美好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发现青蛙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将泥塘变成了一个美好的地方。
生成:
本课,指导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手段。学生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时,有些孩子能够通过朗读体现角色的不同特点,比如有的孩子能够自己读出老牛说话慢悠悠的特点。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其为什么这么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角色特点。在引导学生朗读青蛙的几次吆喝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青蛙的心情读出几次吆喝的不同之处。
学生:
文章的内容较为简单,作为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能够从文中找到有效信息,抓住描写主要人物的句子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入学习课文。
教师:
在引导学生学习老牛的部分时,对于方法的指导不够明确。其实只要抓住老牛所说的话中“不过”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发现前半句是在说优点,后半句是建议,“不过”将前后串联起来。在这里也可以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体会直接说建议和老牛提建议之间的不同。这样,在自主学习的部分时,学生能够很容易的发现这种委婉提建议的方法。
资源:
要重视学生的朗读,不同的朗读体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善于发现学生在朗读时遇到的问题,可以借助人物角色、提示语、关键词等指导学生朗读。指导朗读同样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