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之于学习,如同吃饭之于成长,完不成作业“打欠条”,不可取

【家教智慧 第747期】

据2月26日新京报报道,新学期开学,面对部分未完成寒假作业的学生,安徽合肥第42中学,面向师生、家长发布了一则通知,“对于寒假作业未完成的学生,可缓交两周甚至一个月”。

该消息经央视报道后,在网络掀起热议。该校校长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打欠条缓交作业,并非不交作业,而是学生对老师做出承诺,在相应时间内完成作业,这是一种爱的艺术,是对孩子善意的提醒和鞭策,也是一种因材施教。

学生作业完不成可“打欠条”,果真能起到如此的效果吗?未必尽然。

“欠”字什么意思?“欠条”是什么?这是首先要搞清的一个问题。

现实中,人或集体需要办某件事情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或财力。如果办事时,某方面准备不足,可以暂时向他人“借”来应急。为示诚信,要给人家写一个“欠条”,注明所借之物及归还时间。后来,人们在购买物品时,如果当时不能即时付款或不能付全款,剩余部分,也是要给人家打一个“欠条”的。

很显然,“欠条”的产生是因为有事急需要办,是借助他人力量先把事办成,然后再慢慢还帐。

对学生而言,作业是为了巩固强化所学知识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没完成作业,就是事情没做,事情做都没做,何来“欠”之说呢?

作业虽是教师布置,但并非是为了教师而作。从作业的本义来说,学生做作业是个人之事,于已有利,完成与否与教师“无关”。

教师之所以检查,仅是起一个督促作用,如果学生果真的完不成,受害的是自己,并不欠教师什么东西。因而,寒假作业未完成,如果说非要“打欠条”的话,也是打给自己,而非是打给学校和教师。

学习是一个跬步千里,积沙成塔的过程。这个过程和吃饭一样,一日三餐要天天吃才行,不可能说先给自己肚子打个“欠条”——一个月不吃饭,然后把欠下的饭以后慢慢再补上。

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是一个前后相继、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只有把前面的知识学会、学好、学透、学深,后面的学习才可顺利。如果前面的知识没学好,学着后面的知识再慢慢补前面的知识,那学习起来就会异常地困难。特别是现行学校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学校、教师的教学是要“按部就班”进行的,对个别学生来说,“不管你会不会”,课程都会照常向下进行。因而,和吃饭一样,学习是不能“打欠条”的。

有人说,孩子没完成作业已是实事,不“打欠条”怎么办?

孩子完不成作业,并非是新鲜事,每年每学期、每所学校、甚至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学生,但这仅是个例,对这样的学生,学校、教师首先要批评,要让他们明白完不成作业是不对的,要心存内疚;其次要教育,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令其明白作业对个人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引导他形成按时完成作业的理念;再次,要与家长沟通,家校联手,采取措施,在以后的学习中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作业,养成习惯,这才是“因材施教”。

而如果完不成作业就让他们“打欠条”,会让孩子思想中本有的“为教师、为家长做作业”的不正确观念得到强化,为他们的懒散提供合理的“缓冲空间”,让他们形成未完成作业“合法化”的错误理念,形成“完不成没关系,开学后可以慢慢再补”的恶习,这显然不利于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掉作业拖拉坏习惯的,更不利于他们后续的学习,会使“旧帐”未还完,“新帐”又增添,从而越“欠”越多,导致他们的学习全面崩溃!

所以,学生未完成作业,不能就作业论作业,仅作“欠帐”“还帐”的简单处理,要深挖出他们未完成作业背后的错误观念、具体原因等问题,因人而异,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不仅要引导、帮助他们完成“欠”下的作业,更要引以为戒,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才是根本。

教育要以人为本,关爱为先,因材施教,改革创新。但是,却不能打着“人本”“关爱”“因材施教”“改革创新”的旗号,对孩子的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化“放纵处理”,这不是关爱,而是溺爱,不是为他们减轻心理压力,而是怂恿、误导孩子。

作业与学习的关系,和吃饭与身体成长一样,是不能有欠账的。如果真心关爱孩子,就应当对他们严格要求,按时完成,对确有“欠帐”的孩子,要采取恰当措施,敦促改正,引以为戒,再无后犯!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