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浙江温岭市中医院)

下肢静脉曲张中医称为“筋瘤’’,并有多种病名与之有关,合并湿疹时称为“湿疮’’,合并溃疡时称为“臁疮’’,又称为“裙边疮’’、“袴口毒’’,经久难愈,俗称“老烂脚",是一种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

诊断依据 根据1987年总后卫生部制定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确诊:①久站后,患肢沉重、酸胀麻木、疲倦无力,严重者下肢水肿疼痛。②站立时,可见下肢浅静脉隆起、扩张、弯曲或卷曲成团,卧位时消失,常伴小腿下部色素沉着、脱屑、湿疹或慢性溃疡。③大隐静脉曲张起于足背内侧,在小腿内侧上行到卵圆窝;小隐静脉曲张起于足背外侧,在小腿后而上行到胸窝。④行下肢静脉瓣膜功能检查,确定深浅静脉及交通瓣膜的功能。

治疗方法

熟地30g,山茱萸、山药、杜仲、川牛膝、怀牛膝、续断、骨碎补、川芎、泽兰、当归各15g,红花10g,黄芪30g,葛根15g,地龙10g

湿疮或溃疡加黄柏10g,苍术、四季青、蒲公英各20g;患肢胀痛明显,瘙痒、色素沉着加水蛭6g,白芷10g、白鲜皮12g;患肢红肿灼热加知母15g、石膏30g、丹皮12g、忍冬藤20g。

下肢静脉曲张,西医认为由于静脉瓣膜的缺陷和静脉壁薄弱,再加上长时间站立工作,长途步行或妊娠等因素,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静脉瓣损害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常见患肢沉重酸胀麻木、疲倦无力、色素沉着等症状,这些均为气虚血瘀之象,现代中医认为本病由于劳逸失节,或七情内伤,或恣食膏粱厚味,导致正气内虚,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痰浊内阻,瘀阻脉络而成本病。气虚、气滞、痰阻、血瘀在本病中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但以气虚为其根本原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以致血瘀阻于脉道,脉络滞塞不通,故弯曲成团。究其气虚,实为肾气亏虚。首先从病因上分析,本病多见于长期站立,或负重久行之人。《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肾主骨,肝主筋。肾气足则骨强,肾亏则骨弱,久立久行必伤及肝肾。本病另多见于年老及孕妇,年老者肾气亏虚,孕妇则因精血聚而养胎,肾气不足,因此本病的病因以肾亏劳倦为主。其次从病机上看,肾气为元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气血的运行均有赖于元气的推动,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导致血瘀,王清任:“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肾主下,肾火不足,火不生土,则脾虚下陷,升举无力,血亦随之下陷,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以下肢瘀血为主。综上所述,下肢静脉曲张,其标为血运不畅、瘀血阻于下肢脉络,其本为肾气亏虚、温煦推动无力,故治疗上应以补肾与活血化瘀相结合。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上说:“外臁多服四生丸,内臁多服肾气丸。’’ 方用熟地、山茱萸、杜仲、牛膝、骨碎补、续断补肾强膝;当归、红花、泽兰、地龙、川芎、水蛭活血化瘀;葛根升气活络;湿性趋下,湿性黏滞,故下肢溃疡难愈,肌肉皮肤生长缓慢。故用黄芪山药、茯苓、泽泻、苍术健脾化湿,益气生肌;黄柏、丹皮、蒲公英、白鲜皮、四季青清热解毒,消疮止痒。诸药合用,达到益肾活血、解毒敛疮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