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如何鉴别
康熙由“爱”创烧珐琅彩瓷是戏言,对瓷器的精致追求是统治者彰显国力强盛及与西方一较高下的心态,而且康熙朝竭尽全力想要恢复烧制出宣德鲜红釉,这也是统治者想体现出自己的文治武功,不输前朝的心态。
珐琅彩,清代皇 室自用瓷器中颇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 漓 尽 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 家身份的高 贵与荣华。
珐琅彩瓷的色彩均鲜艳而柔和,绝少用纯色调,多为粉彩型的藕荷色,多达十数种。釉面绝无蛤蜊光出现。
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是通体画满的,已经看不见瓷了,还有紫砂胎珐琅彩,也是画满。这时的瓷器沦为了珐琅的载体,瓷本身的审美意义已经淡化了。直到雍正皇帝登基以后,拨乱反正,开始做白地珐琅瓷,而且开始做国产珐琅颜料,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水平是最 高的。
什么是清宫珐琅彩?清宫珐琅彩以清代宫廷生产为前提,需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条件:1.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精美的素胎。2.所用彩料由西洋进口的或者是宫中自炼珐琅料。3.由内务府造办处承接从设计画样到烧成的一切事宜,每一件都有具体的画师和艺匠负责烧制。4.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和提出修改意见,款式图样由皇帝钦定,烧成之后再送呈皇帝御览,合格后入专库贮藏。
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 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以雍正朝的珐琅彩瓷水平最 高,工艺最美。乾隆朝后慢慢地转向了粉彩,有部分瓷品上,珐琅彩和粉彩共存。所以,也可以说,珐琅彩瓷是终止于乾隆的后期。制作珐琅彩瓷,先由景德镇烧出瓷胎或精细白瓷,然后,送到北京宫廷造办处珐琅作,由那里的工匠用珐琅彩绘制烧成。因此,严格说来,在民国以前,珐琅彩瓷器就是清宫皇 室为自己烧造的一种御用器。民国以后,始有少量仿烧品流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