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五经”,孔子的五种不同心态
酗俊聊历史关注2020-12-30 09:02文|青楼大茶壶作为没落贵族的后代,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法先王之道",并进行了在鲁国厉行改革、游说诸国的实践。但奇怪的是,孔子这一积极入世者,一生没有留下专门的政论性著作,而却选择了整理编纂《诗》、《书》、《礼》、《易》、《春秋》、《乐》等"六经"。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五经"就算没有直接体现政治理想,至少也反映了孔子在一段时间的心态和追求,而《史记·孔子世家》,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些不同心态。
大图模式孔子像《孔子世家》中最早出现并加以介绍的是《诗经》,但《孔子世家》并未正面描写《诗经》编纂过程,只有孔子引用诗句询问弟子的记述: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子贡、颜回)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上述记载的上一部分是孔子受困陈蔡,但也只是他周游列国活动的早期,此时的孔子相对来说对实现政治理想仍比较乐观,"讲诵弦歌不衰"。《诗经》中收录的诗词大部分是美好的祝愿,具有浪漫风格,也是孔子乐观心态的体现之一,此时孔子虽然履屡受挫,但尚未入楚,对自己的思想被君王接受仍有期待。《诗经》中的作品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描绘人类社会,尤其是春秋之前一段时期的社会情况,如《关雎》《蒹葭》等,普遍展现出清静、美好的社会环境(这些事中提到的某些动植物在春秋时期即不见记载,可以认为是春秋之前的产物);一种是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批判,如《氓》《硕鼠》等,而这些诗歌反映的现实在春秋时期显得愈发严重。因此不妨猜想孔子编纂《诗经》时,对诗歌的选择删改可能是有选择性的,使之符合自己的思想。目的之一是用古代社会的美好吸引人,为其恢复古代政治制度的政治理想服务。当然,《诗经》的整体色彩还是远离政治的,因此《诗经》并不能全买你的反映孔子的心境变化。
大图模式广告姑娘口述:男人睡前这样做,“弟弟”一柱擎天,爽歪歪《诗经》《诗经》之后《孔子世家》一并提到了《书》(《书经》)和《记》(《礼记》),具体描述如下: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大图模式孔子周游列国线路图此时孔子易经周游列国返回,政治思想没有被任何国君接受的他想必此时内心十分失望,于是埋头于学术研究,又因"礼乐废"的现状感到深深痛惜,着手于完善礼乐制度的进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孔子此时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心态:研究礼乐书籍,一方面是想为周代礼乐制度倾尽心力,另一方面却又因处处碰壁的现实环境备受打击,希望借助思想上重回三代而排解忧愁。接下来《易》中,《史记·孔子世家》作如下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大图模式《易》的成书年份在孔子晚年,这时候孔子实现自身政治抱负的希望已经不大,将恢复周礼的愿望寄托在了偏向虚幻的易学中,表面上看是豁达心态的体现,实际上反映了他在"道不行"的现状中的苦闷心态,希望寻找精神寄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易》的主要基础《周易》是孔子向往的"三代"中代表人物周文王所写,借助易学研究,孔子试图进一步研究周代政治制度,实现与先王思想的直接接触也一直是他的梦想(可能《乐经》的写作也是基于这一原因,从孔子向师襄子学习文王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研究易学,对孔子来说仿佛将时代久远的周王拉回了现实。可以说,《易》编纂时,孔子的心态比《书》《礼》时期稍有平复,但仍难掩深深的失望之情。
大图模式《春秋》成书最晚,"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和"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两段记载表明其成书年份应在孔子人生中最后两年。此时孔子周游列国已经结束,试图恢复周礼的计划以失败告终,他自己也说:"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表明自己也认识到自己"道不行"。在这种状态下,他的心态应该与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类似,即通过写作史书按时自己的政治态度,抒发所思所想(和写作《书》《礼》是的心态相近);与司马迁不同的是,孔子可能还希望儒家的后继者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尽管不排除司马迁将自己著书立说的理想通过记载加到孔子身上的可能,从"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的记载来看,孔子可能确实想以"春秋笔法"式的思想影响后人,发展自身学说。总之,"五经"的成书时间与内容,可能确实与孔子当时的际遇与心境有关,而"五经"也正是孔子内心仔细斟酌的结果,其编纂过程也从侧面显示出孔子晚年(尤其是周游列国结束后)心境的起伏变化。编写《五经》,是孔子向世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政治抱负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