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记忆” 征文 | 心里永远的城 | 作者:李彦丽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小时候,不知道宣化街,只知道它是这个县城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段所在,它固定在脑子里就是——“城”。
现在提起笔,忽然就泻开了记忆的闸门。最清楚的宣化记忆从初中开始。元宵节大概是一年一度最令人向往的节日,因为几里长的节目汇演像一条五彩斑斓的河流看不到头。那时在庙街学区上初中,被抽中参加举旗表演,虽然只是举个旗,但老师说我们学校的举旗是赫赫有名的,胳膊得伸直,步调一致,精神抖擞。每天操练,练得胳膊疼也没人喊一声,都想要在真正表演时为学校争光。
那时候元宵节路两边看热闹的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毫不过分。肩膀上架着小孩,自行车后座上站着人,路边临街两层楼的窗户探出了许多东张西望的脑袋,房顶上也有人,街道两旁的梧桐树杈甚至也爬上了身手灵活的孩子。尤其到了县委县政府门前或十字路口那人群更是水泄不通,谁都怕错过好节目表演。
我们举着旗,整齐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从宣化街走过,五颜六色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只记得自己骄傲得昂头挺胸目不斜视。现在想起那时的简单快乐不自觉嘴角就流出一抹浅笑。
然后时光就跨到了上班以后。我是厂里招收的职工子弟,年龄比较小,厂里经常组织包场看电影,职工俱乐部和宣化电影院是常去的地方。记得有次是放《妈妈,再爱我一次》,没去时,大家都传说要带着小手帕,没有不哭的稀里哗啦的。为了表现自己的坚强,看电影硬是憋着泪出来宣告自己没哭。
通往职工俱乐部有颗大槐树巍然屹立,小道两边摆着许多卖毛线的摊位,那可是经常光顾的地方,称上几斤相中的毛线,回去学织毛衣,一针一线凝聚着多少心思呢!
工区大楼西边市场早搬到了北市场,盖起了西关大厦,开业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刚开始小伙伴们不知道这个“厦”到底念什么,有念“xia”,有念“sha”。进去转转出来时搂着购买的东西心满意足离开。
济源日报社最初就设在西关大厦四楼,第一次去投稿心里忐忑不安,每上一层台阶就犹豫半天,与编辑部的老师们交谈之后才心安。虽然稿子也没投多少,和几位编辑老师的友谊断断续续延续到了今天。
在位于大十字墨绿色的邮政局里寄过信,望春剧场看过歌舞,百货大楼里过年时抢过糕点,市政府大院交过传呼机话费,国营照相馆里留过影……那一幕幕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像是剪辑过的电影片段,把那年那月的宣化街横亘成了一段历史。
曼哈顿、建业步行街、新百货大楼、汤底大厦、南华商场、大中华……从东到西,数不清宣化街的变化,如今的宣化街从灰姑娘变成了美丽的公主,白日更加繁华,夜晚霓虹闪烁,一道街听不完欢声笑语。
新行政区、时代购物中心、世纪广场、文化城、图书馆、篮球城、豪生大酒店、建国饭店……如今的济源,从丑小鸭展翅变成了白天鹅,秀美而大气,处处高楼林立,公园遍布市区,道路四通八达。
广场、街角是翩翩起舞的人群,灯光闪烁处是济源人永恒的追求。情不自禁想为这座城市的所有建设者们点赞,为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而高歌。城市的变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不映射出济源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大步迈进!
千年宣化街,悠悠不老情,即使已鬓生些许华发,还是改不了小时对它的称呼:走,去城逛!虽然自己也身处于这个城市中心,但好像只有宣化街才是心里真正的“城”。
写到此时,我仿佛已神游到了那里,徜徉在梧桐树下,耳畔想起树丛之间千百只叽叽喳喳的鸟鸣,灯红酒绿中看时间老人微笑着慢慢走过,留下一地的记忆碎片,然后阔步向前!

作者简介:李彦丽,河南济源人,文学爱好者,发表网络小说一部,其他媒体文章若干。

审核:赵公文 | 责编:王芳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