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从素雅到五彩斑斓:莲纹在瓷器装饰中的变化
千百年来,莲以其美丽的花形、芬芳的气质,不染纤尘的品德深受世人喜爱。因此,古人在生活中也喜欢以莲纹装饰日常用器。在古代瓷器的装饰纹理中,就有大量以莲花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出现。
暗刻生姿
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简单的莲瓣纹。至唐时,莲纹装饰逐渐进入成熟阶段。而真正令其走向世俗化道路的,则是宋代。这时期,文人雅士多好托物言志,莲纹作为一种品格的象征,被陶瓷工匠们刻画进单色素雅的瓷器上。
宋 定窑刻花莲花螭文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花鸟画以工笔为主流,追求高度写实性,而瓷器上的莲纹装饰绘画也受这一风格影响。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定窑刻花莲花螭文洗,通体采用“绘画法”的表现手法,以瓷做底,以刀代笔。洗内心与内壁统一为一个平面,左右满饰盛开的莲花大小各一朵,辅以茎叶若干,部分花叶采用双线刻画,层次感突出。外壁采用二方连续构图法,刻画莲叶,叶上用篦状工具划出筋脉,更增精致。内外刻画线条流畅自然,花叶装饰布局严谨、工整素雅、完整生动,承袭了宋代花鸟画气韵,极具写实性。
宋 定窑刻花莲花螭文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
缠绵生趣
到了元、明、清三代,缠枝莲纹盛行起来。它被大量运用在陶瓷器面上,盘、碗、瓶、壶、杯、炉、洗等器物上皆可看到它的身影。其广泛适用性使其与各种器型完美地结合,受到从皇室到百姓的一致喜爱。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通体内外为釉里红装饰,从上至下的纹饰有六层之多。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下腹部是一周仰开的变形莲瓣纹。缠枝莲纹采用器心绘画的装饰手法,双钩填色,填色用小笔触,故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莲花呈螺丝状,花心外以双线描花廓花瓣两层,里层不填色,外层每个花瓣的顶端和一侧留有白边,用以表现花瓣之间的间隔。除器心大花外,叶茎上的花苞也都采用此法,使得花叶上每一层花廓表现得很清楚。
此器整体风貌承袭了元代遗风,层次繁多,主次分明,不同之处是在风格上较元代纹饰更加大气率真。其结构渐趋疏朗俊秀,绘画向抽象工整转变,日趋图案化,线条比元代更加纤细,笔意自然生动,画意瞻远雅洁,体现出洪武瓷器着意于摆脱元代厚重的风格,向秀美飘逸的永乐瓷器过渡的趋势。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广东省文物总店藏
清代缠枝莲纹向更加繁密、规整、对称发展。经过抽象变形的花头和枝叶姿态万千,图案装饰性更强。广东省文物总店收藏有一件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赏瓶,作皇帝赏赐之物,其暗示“为官清廉”,应该说深合雍正帝秉性。此缠枝莲纹以团花为中心,以曲线穿联展开,在曲线上缀以小花、叶子,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花纹样式,然后以二方连续的方式平行展开,形成满画面构图,产生一种连绵不绝、生生不息的视觉张力。而缠枝莲纹遇上青白瓷器真是幸甚至哉,两者的结合完美表达了此器用途所需的道德规范,完美呈现了陶瓷与纹饰相得益彰的艺术之美,完美契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写实生辉
清代是中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等各个品种五彩斑斓,争奇斗艳。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品类更加繁多。
清康熙 五彩加金鹭莲纹凤尾尊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缠枝莲纹,清代康雍时期的写实莲花也颇值得关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康熙五彩加金鹭莲纹凤尾尊,其颈部和腹部满绘两幅完整的莲荷图。图上莲瓣丰腴饱满,荷叶舒张自如,莲丛中点缀着芦苇、茨菇、浮萍。水鸟鸣叫、彩蝶飞舞,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色彩浓艳的红莲绿荷与一朵用金彩描绘的莲花交相辉映,整个画面以写实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幅自然恬静、生机盎然的夏日荷塘美景。整器采用釉上彩料绘制,画面彩线兼施,摹写细腻,空间感很强,没骨渲染法的运用,更突出了所画形象浓淡、深浅的立体感。
一件莲花题材的瓷器,藏于皇家不显奢侈、放于百姓家不显落魄、置于商贾之家不显庸俗。它是那样平和包容,静静地在那里,将所有人的思绪引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