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温胆汤 耳鸣 失眠
附子『理中汤』合『温胆汤』加味
方剂组成:制附子9g,干姜9g,党参30g,山药15g,白术6g,半夏20g,陈皮9g,茯苓15g,甘草9g,桂枝9g,竹茹15g,枳实15g,泽泻20g,石膏20g。
病例:冯某,男,21岁,患者胃脘不舒,消谷善饥2个月,伴消瘦,周身乏力。经多方检查均无异常,服用多种药物均无效,近1周加重,日进餐十数次,并见低热烦躁,心悸汗出。舌黯淡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而数。证为中阳不足,痰浊内蕴,郁火犯胃。予上方3剂,尽剂症除,仅觉乏力,以人参『健脾丸』口服1周而愈。
方剂疗效:
加减条件:
禁忌:
方剂类型:临床应用。
适应症:消谷善饥
体征:中阳不足,痰浊内蕴,郁火犯胃。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症状:胃脘不舒,消谷善饥2个月,伴消瘦,周身乏力,并见低热烦躁,心悸汗出。舌黯淡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而数。
温胆汤新用
温胆汤汇粹
【温胆汤】
来源:《删补名医方论》 作者:吴谦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
【组成】竹茹 枳实 半夏 甘草 陈皮 茯苓 生姜 以上七味,水煎服。
【集注】罗谦甫曰: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尽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木家挟热而上升也,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有凉胃之药也。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11温胆汤
[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g),橘皮三两(9g)去白,甘草炙,一两(3g),白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证。胃气因之失和,继而气郁生痰化热。胆主决断,痰热内扰,则胆怯易惊,失眠多梦,甚或上蒙清窍,而发癫痫。胃主和降,胆胃不和,则胃气上逆,而为呕吐呃逆。治宜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法。方中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为臣,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佐以枳实、橘皮理气化痰,使气顺而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俾湿去则痰不生。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综合全方,可使痰热消而胆胃和,则诸证自解。
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成,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用至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诸家,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故方名仍称湿胆,而其功用则为清胆。
[运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附方]: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三两(各9g),白茯苓去皮,两半(5g),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黄酒炒,条参各一两(各3g),粉草五钱(2g)上锉散,每服四钱(12g),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功用: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等。
十味温胆汤即《三因方》温胆汤减去清胆和胃的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故本方无清热之功,而增补养心神之力,组成化痰宁心的方剂,适用于痰浊内扰,心胆虚怯,神志不宁诸证。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11温胆汤治验
关键词:温胆汤,辨证不准
郭文学 指导:金 杰
某女,34岁,2006-6-6日因头晕求诊于笔者,所述证状为头晕一年余,身体发育良好,营养稍丰稍,曾因头晕年余苦不堪言,心情郁闷烦躁,辗转求治,医或以郁证给与黛立新兼服逍遥散,越鞠丸类,病不除。又曾求诊于某之老医,老医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汝或为气血亏虚,脾不升清,当进补剂,遂跌进八珍,归脾,补中益气,患者病情中间时有减轻,遂坚持服老医之药,越半年,患者先前体重从90余斤増至120斤,面色红润,只是表情痛苦,心情不得开,再求诊与老医,老医遂畏,汝之病或在头部,在颈部,当应去查脑CT,内分泌,颈椎四位片,患者遂依言而查,结果示:SCT平扫头颅未发现异常。内分泌亦在正常值范围内。止颈椎四位片示:颈椎序列欠稳。老医及其所治之医笑之曰:原来病在颈椎。
患者来求诊于笔者时正在接受颈椎病的治疗,已治完一个疗程,在休息期间,只因病不向好,心情郁闷,遂病急乱投医,诊其左脉弦滑,右脉稍细滑。时苦头晕兼头沉,舌苔黄腻,平时饮水多但血糖不高,时有心慌(悸)食欲较好,二便调,唯睡眠较差。
思之良久,此当是温胆汤证与泽泻汤的合病症。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又《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脉偏弦者,饮也。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故处以温胆痰汤合泽泻汤加味,清半夏,淡竹茹,炒枳实,广陈皮各10g炙甘草5g,白茯苓6g,冬泽泻25g,生白术10g,五剂。越一周患者又来,并没有挂号,先前郁闷之色一扫而光,患者头晕以不在只来谢医。
祖国医学的精华再辨证论治,向之前医辨证不准,或补脾胃气血或理气郁,病而不欲则或责之药才质量不好,或责之中医乃旧医,或责之东垣丹溪法之不效,……或以颈椎病推之。取其糟粕而弃其精华,对病欲愈,执方欲加,希获病愈,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