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中的坚持

疲惫中的坚持

现如今,整个社会的节奏加快,经常会听到人们喊“累”:学业累、工作累,做人累,办事累,应酬累……这些个“累”,其实并非全然是直观意义上的“吃力”,即体力上的不堪重负,而往往在于心累。一方面,世间的鸡零狗碎看得多了,职场的明争暗斗经得多了,逐利的尔虞我诈见得多了,不免渐生厌烦,深感疲惫。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某个行当、某件事情做久了,经年累月,做着做着,往往会心生抵触情绪,精神涣散,激情消退,兴趣泯灭,感到身心俱疲。

人生旅程从来就并不全是莺歌燕舞、诗情画意。开疆拓域、救亡图存也罢,破旧立新、建功立业也罢,悬梁刺股、书斋苦读也罢,苦心孤诣、艰辛劳作也罢,甚至于孝老敬小、家务琐碎也罢,日复一日,天长日久,滋生疲惫感在所难免。人们之所以自觉自愿地虽贫乏而不弃、遇挫折而淡定、陷困厄而坚持,说到底,就在于内心深处有一份责任心的秉持和使命感的支撑。

说实话,长年与文字打交道,尤其是埋头在枯燥乏味的公文堆里,整天价“等因奉此”地斟字酌句,确实有些身心疲惫。但在这块田地里,多的是耕耘数十年乐此不疲的执著者,写作编撰已然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人生习惯。没有法定的职责,没有指令的要求,而是充溢在内心的神圣使命感,促使他们为之殚精竭虑,决不懈怠,甚至有着一种为旁人所不大理解的焦灼感,总觉得时不我待,有许多理所当然应该做、一门心思想去做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完成。为此,人们疲惫了么?

在世间的生存法则逻辑里,最基本的支撑就是饮食,所谓“民以食为天”,天没了,人将焉存?于是,人们把买菜做饭当作一件天经地义必须为之的庄严职守来对待,一日三餐,柴米油盐,不仅不惮繁复、不惧辛苦、不辞劳累,以至于用足心思选购最好的食材,花足工夫钻研烹饪之法,动足脑筋翻新花式品种,理论和实践都上升到了尽最大可能的高度。为此,人们疲惫了么?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儿女的成长、进步和安康,人们不计成本,不怕劳累,不图回报,无怨无悔地付出了一片心血,尤其是对于再下一代,更是一片痴心不改,心心念念地记挂,点点滴滴地呵护,在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自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居多,晨昏夜午,风吹雨打,经年不辍。为此,人们疲惫了么?

在工厂车间里,在乡村田地间,人们出力流汗辛勤劳作,日复一日做着极其平常又极其枯燥的事情。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去广东沿海的企业参观考察,在操作线上,看到那些小年轻们专心致志地忙碌,做着并不复杂但重复乏味的部件装配工作,目不转睛,巧手翻飞,几乎一两分钟就可以把几十个极细小的螺丝配件组装起来,完成一个又紧接着装配下一个,心无旁鹜,行云流水,每天都在如此这般的高速运转之中劳作,但在他们的脸上似乎看不到职业性的厌烦和倦怠,反倒显现出一种从容的气息。为此,人们疲惫了么?

在审读文稿时,曾读到这么一段话:“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说过,企业家要一直保持愚蠢,一直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才会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激发创新的激情;保持饥饿,就能一直激励自己不断地拓展市场,不会因为满足而懈怠。”

从中,所得到的启示是:人们产生精神上疲惫感的根子,往往就在于方向感的迷失、期望值的落差、责任心的弱化、价值观的变异。而缓解疲惫的良方在于,尽可能地丢弃智力上的自以为是,消解心力上的慵懒懈怠,努力保持热情、冲劲和张力,从中找到情感的安放归属,找到自我的价值体现,找到身心的畅快欢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