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清热泻火:栀子
栀子又叫卮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卮”字在古时是酒杯的意思,因栀子外形像酒杯,因此得名。在古代栀子还常做染料,可染黄色物品,所以也叫黄栀子。常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一、功效应用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功效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其特点善治三焦火毒,为治热病烦闷之要药。
常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扭挫伤痛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药性论》:“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烦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本草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本草衍义》:“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即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经留热,小便亦涩,用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炙甘草,等分,末之,水煎服三钱匕,服之无不效。”
《长沙药解》:“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驱湿热,吐胸膈之浊瘀,退皮肤之熏黄。”
二、配伍应用
1.用于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栀子善清心、肺、胃经之火而除烦。治心中懊侬、虚烦不得眠,常配伍淡豆豉以宣泄邪热、解郁除烦,即栀子豉汤。
王好古言:“栀子豉汤治烦躁,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躁者,懊侬不得眠也。”
若治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常配伍黄连、连翘、黄芩等凉血解毒、泻火除烦之品,即清瘟败毒饮。
若治大热烦渴,口躁咽干,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等三焦火毒之证,常配伍黄连、黄芩、黄柏,即黄连解毒汤。
生栀子粉用水或醋调糊外敷,对外伤性肿痛有消肿止痛作用。此法也可用治疖肿。
胡希恕言:“栀子解热,类芩、连、柏,但与三者有别。三黄均有收敛作用,而栀子不敛且利二便,治烦相当有力,消炎作用也突出。”
2.用于肝胆湿热郁结所致的黄疸、发热、小便短赤等证。栀子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之效。如治湿热黄疸,最常配伍茵陈与大黄,以增强利湿退黄的作用,即茵陈蒿汤。
若治阳明身热发黄,常配伍黄柏,以增强清除湿热的作用,即栀子柏皮汤。
若治肝经湿热证,常配伍龙胆草、黄芩、木通等,即龙胆泻肝汤。
若治脾胃伏火证,常配伍石膏、藿香、防风等,即泻黄散。
3.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血尿等证。栀子有凉血止血作用。治疗上述诸证,常配伍白茅根、生地、黄芩等药。
汪昂言:“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
三、用法用量
栀子常入煎剂,也可做丸散。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可捣碎用。外用适量。
栀子有生用与炒用之分。用于清热泻火常生用;用于止血常炒用或炭用。
汪昂言:“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四、应用注意
栀子苦寒清热泻火,故虚寒体质及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王好古言:“栀子大而长者,染色,不堪入药。皮薄而圆,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
——中医实战笔记:21.1.3二稿#中医实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