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分级绝缘变压器,中性点运行方式探讨

国产110kV 变压器一般采用分级绝缘结构,中性点绝缘有35kV,44kV,60kV 电压等级,按原国标GB311—83《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和现行业标准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规定:雷电全波和截波耐受电压分别为180kV,250kV,325kV;短时工频耐受电压(有效值)分别为85kV,95 kV,140kV。电力系统中110kV有效接地系统,为了限制单相接地短路电流、防止通信干扰和满足继电保护整定配置等要求,大部分110kV变压器分级绝缘中性点是不直接接地运行的。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的分级绝缘变压器,当雷电波从线路侵入变压器到达变压器中性点以及系统单相接地、非全相运行,特别是伴随产生变压器励磁电感与线路对地电容谐振时,会产生较高的雷电过电压或工频稳态过电压,对分级绝缘变压器中性点构成威胁,甚至使绝缘损坏。因此,分级绝缘变压器中性点的过电压保护通常采用FZ型避雷器或氧化锌避雷器加并联水平棒间隙的保护方式。但运行经验表明,这种保护方式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1.运行中问题分析

对于分级绝缘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保护,采用氧化锌避雷器加并联水平棒间隙的配置方式,其两者的配合原则是:避雷器承担雷电过电压保护,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及开关单相重合闸过程中水平棒间隙不应放电动作;只有当系统失地,且出现系统非全相运行或谐振故障时,水平棒间隙可靠动作,保护变压器中性点绝缘及线端设备的绝缘,防止避雷器因通流容量不够发生爆炸。避雷器与水平棒间隙相配合方式,存在不完善之处如下:
    1.1.1在防雷保护时;以Y1W-55/140型氧化锌避雷器为例,其标称放电电流 1 kA下雷电冲击残压为 109 kV,按主变压器中性点最低35kA级冲击绝缘水平考虑,其绝缘保护裕度因数达1.51足够。但 110 mm 水平棒间隙50%操作冲击放电电压(峰值)约110~120kV,事故时受雷电环境条件分散系数的影响,更接近避雷器的冲击残压水平,这就有可能使得避雷器动作的同时,水平棒间隙也放电击穿,尤其在雷击输电线路导致系统瞬时单相接地时,造成继电保护误动。
    1.1.2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分级绝缘变压器中性点出现各种暂态或稳态过电压,一般情况下,氧化锌避雷器和水平棒间隙都不应动作。而110mm 水平棒间隙工频放电电压约58.4kV(有效值),实际出现在主变压器中性点处的工频过电压应低于该数值,但110mm水平棒间隙仍放电击穿。由于用作间隙的棒直径大小差异和间隙棒头未几何形状等因素,导致在实际运行中棒间隙的动作频繁以及继电保护误动的可能性增大。

2.分级绝缘变压器中性点的过电压保护方式

按电力行业标准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规定,对于分级绝缘变压器中性点的过电压保护方式可分为两类情况考虑:
    2.1有效接地系统中的中性点不接地的变压器
   2.1.1对于中性点绝缘为60kV电压等级的变压器,选用 HY1.5W5-72/186 型复合外套式氧化锌避雷器或 HY1C4-73/175型复合外套式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其雷电过电压下的安全裕度因数可达1.6左右。且由于避雷器额定工作电压较高,足以保证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引起工频电压升高时,避雷器不动作,避免了因通流容量不够发生爆炸的可能性。
  2.1.2对于中性点绝缘为35 kV,44kV电压等级的变压器,选用 HY1C4-60/134型复合外套式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其雷电过电压下的安全裕度因数为1.2以上,该型避雷器工频放电电压(有效值)不小于95kV,因此,可较长时间承受中性点处工频过电压而不发生误动作。
  取消加并联水平棒间隙的保护方式,可避免因水平棒间隙频繁动作造成继电保护误动的可能性,减少了不必要的停电损失,也提高了电力系统稳定和供电可靠性。
    3.系统失地

对可能形成系统失地且低压侧有电源的分级绝缘变压器不接地的中性点应装设间隙。因接地故障形成局部不接地系统时该间隙应动作;系统以有效接地方式运行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间隙不动作。间隙距离的选择除应满足上述两项要求外,还应兼顾雷电过电压下保护变压器中性点标准分级绝缘的要求。
  分级绝缘变压器带故障失地及开关非全相操作所产生的工频过电压有可能危及变压器中性点绝缘,避雷器因通流容量不足难以限制这种工频过电压。因此,必须采用棒间隙保护。对于中性点绝缘为60kV 绝缘等级,采用140mm 水平棒间隙保护,其雷电冲击保护比和操作冲击保护比均有足够的裕度,且满足过电压规程的技术要求。但对于90雷暴日左右的多雷区域,雷过电压使水平棒间隙频繁动作导致主变压器失压或继电保护误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采用HY1C4-73/175型复合外套式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并联与之配合,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该型避雷器的工频放电电压(有效值) 95kV,1.2/50μs冲击放电电压(峰值120kV),工频耐受电压不小于(有效值)73kV,而140mm 间隙的工频放电电压上限值71kV,冲击放电电压下限值129kV,足见其配合是可行的。使用水平棒间隙保护时应加装间隙零序保护,即在棒间隙接地端串有CT作为零序信号抽取,当水平棒间隙击穿放电时,带时限切断变压器开关,防止截波作用危及变压器层、匝间绝缘或其它运行设备。
  对于中性点绝缘为35kV,44kV电压等级的变压器,其标准雷电冲击全波和截波分别为 180 kV,250 kV,取绝缘老化累积因数0.85,则变压器中性点冲击耐受水平约 153kV,若采用120mm 水平棒间隙,其冲击放电电压上限值为154.7kV,因此,必须加氧化锌避雷器承担外过电压。考虑水平棒间隙动作的击穿电压值受大气环境条件的影响及其它因素,根据理论计算,选用125mm水平棒间隙与并联 HY1C4-60/134 型复合外套式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配合的方式,较为适宜。棒间隙的配置,可使用φ16mm 圆钢,端部半球形,表面加工细致无毛刺。这一点非常重要。

(0)

相关推荐

  • 变压器中性点避雷器被击穿,应该如何检修和防范?

    征稿|第四届轨道交通电气与信息技术国际学术会议 招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招聘学术期刊编辑 征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机与系统学报(英文季刊) 摘要 国网舟山供电公司的研究人员张雄清.万方培等,在2019年 ...

  • 什么是保护间隙?

    上述精品资源下载链接;(添加客服微信,转发此文至朋友圈截图发给客服)电子书一般是晚上十二点左右发送,需要资料的给小编留个邮箱号统一发送 一.主变中性点放电间隙的知识 1.放电间隙,主要是为保护避雷器的 ...

  • 高压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 填空 1. 过电压根据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过电压和--------过电压. (内部:外部) 2. 电力系统中,外部过电压又称--------过电压,按过电压的形式可分为: ----- ...

  • 电力系统常用的中性点运行方式和组合比较

    电力系统电源中性点的不同运行方式,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特别是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将影响系统二次侧的继电保护及监测仪表的选择与运行. 三相交流电系统的中性点是指星形联结的变压器或发电机 ...

  • 110kv及以上电力系统应采用的中性点运行方式为( )。

    我国电力系统中,中性点接地方式:330KV和500KV系统--中性点全接地方式:110KV和220KV系统--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60KV以下系统一一中性点小电流接地方式:其中35〜60KV系统--经 ...

  • ​连续曲面型顺层高边坡分级加固探讨

    岩土工程力主到现场中去,在现场一线中去发现问题.可是如果在现场只是走马观花,就可能失去了在现场发现问题的真谛.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如果对坡体所在的地质条件缺乏认识,而只在管中窥豹,就可能造成对坡体地 ...

  • 某盘山公路段顺层滑坡分级加固探讨

    作为盘山公路的稳定性加固,既要考虑各盘公路所在坡体局部的稳定性,又要考虑整体盘山公路所在坡体的整体稳定性.也就是说坡体的加固,既要考虑坡体的整体稳定,又要确保坡体的局部稳定,从而达到完全根治,不留后患 ...

  • 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与探讨(1)

    摘要:针对中压电网中性点不接地供电网系统的不断扩大及电缆馈线回路的增加,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也在不断的增加,改造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合理选择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已是关系到电网运行可靠性关键的技术问题,文中 ...

  • 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与探讨(2)

    3.单相接地电容电流 因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在中压电网中,仅是一种短期的过渡方式,最终是要过度到经消弧线圈或小电阻接地方式,而在改造前要对电网中的电容电流进行计算和测量,以给改造提供技术数据.中压电网单相 ...

  • 一种能自适应识别母线运行方式的备自投装置应用探讨

    会议通知|EITRT 2019 参会注册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登录报名网站(先注册网站会员,然后提交报名信息) 会议微信号 摘要 中山供电局的研究人员江清楷,在2019年第8期<电气技术> ...

  • 技术︱新型10kV架空绝缘导线防雷击断线用防雷金具探讨

    国网浙江乐清市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的研究人员胡茜.林余杰.胡朋杰,在2015年第12期<电气技术>杂志上撰文,结合A市近些年来10kV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事故的发生情况,对断线原理加以剖析, ...

  • 探讨 | 关于普洱茶的分级体系

    茶    香    中    国              最    美    期    刊 ★ 编者按 | 普洱茶向葡萄酒有诸多可借鉴之处,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是该怎么学,却很少有人能提出行之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