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P.E.T.工作坊我收获了什么

正文共4555字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故事背景

一个月前,我和二师兄原本计划端午节去大理度假。但是看到熙蔓老师的P.E.T.工作坊在端午节举行,我问二师兄,要不要一起参加?

随着墨宝渐渐长大,育儿的重点不再是吃喝拉撒,而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我们俩在具体做法上有明显的分歧:我倾向于爱与自由,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行为,我认为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怎么去做;二师兄觉得孩子不太懂事,必须要在大人的监督之下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的看法过于理想化了。

除了育儿的问题,我们还有很多个人成长、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问题和疑惑,虽然还不到破坏关系的地步,但是依然影响我们的幸福感受。我希望找到尊重彼此意愿的解决方法,而不是谁一个人说了算。

二师兄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度比较高,也比较愿意跟我一起探讨这些问题,但是我来俩不论多努力,都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所以,当我邀请二师兄参加P.E.T.工作坊的时候,但是他只问了一句话:你觉得(这个课程)值得吗(费钱、费时间、费精力)?

我肯定的说,值得。

他说,那我相信你的选择。

就这样,我们一起出现在了今年端午节,P.E.T.工作坊活动的现场。

上个月读完《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我在读书笔记里面写到:

P.E.T.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人本主义的精神,即对人的尊重。中国父母不是过度保护孩子,就是人为的给孩子制造困难。孩子自有其内在动力去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如果我们假设孩子是能力缺乏者,是不懂事、没有是非观念的,那就很容代替孩子做决定,把孩子遇到的困难拿过来自己解决。

我和二师兄,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的使用权威,如果孩子哭闹或者卖个乖,又会觉得乖巧可爱/可怜,退让一步。我们从小也是这样被对待的,周围的人似乎也这样带孩子。

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太对,我希望“我不用干涉孩子的自由,孩子就能自己成长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到底是美好的想象,还是真的可以实现呢?

上完P.E.T.工作坊,我找到了答案,我不仅找到了如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答案,我还找到了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其它问题的答案。毕竟P.E.T.中讨论最多的是关系的建立,并不局限于亲子关系。

关于亲子关系

我曾以为我不爱自己的孩子,因此内心无比愧疚。

我对孩子有无尽的责任感,我为他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但是这些好像都不是爱,只是出于责任,因为在做这些的时候,我没有快乐幸福的感觉。

我还觉得自己很累很累。我体会不到生养孩子的幸福,单向付出对我没有滋养。我只有痛苦,以及想要逃避。

在P.E.T.的课堂上,我突然觉察到:我以为我需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任,其实我只需要对自己的需求负责。孩子的人生,属于他自己。我觉得累,是因为我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了最后以为,而且经常得不到满足。

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会认为,对孩子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六岁前,特别是三岁以前。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不可替代。我们必须要在这个阶段给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父母必须要做孩子的榜样。

可是,哪有那么多应该。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能要求孩子做到;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很难通过努力让孩子喜欢(除非他自己偶然喜欢上)。世界上有那么多种人生和价值观,每个父母都不一样,为什么对孩子只有一种评价标准?

我可以做到不对孩子使用暴力,我可以保证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我还可以为他的安全、社交以及成长提升付出物质和精力。但是我不能保证把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小孩”。

因为我无法定义什么是“优秀”。

我们总以为,努力培养孩子,孩子就会变成想象中的那种人。其实不是的,孩子最终还是会成为一个和我们相似而不同的人。

这种影响并不是靠哪家教育机构就能完成,其实影响力就是在日常家庭生活的潜移默化中。

如果我自己也经常需要睡懒觉,我无需要求孩子必须按照日程表早睡早起。也无需因为孩子晚睡而焦虑。当全家的都进入睡眠模式,孩子自己也需要休息,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障碍的话,孩子自然就一起睡了。

就像许许多多个原始人类日常的一天:大家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彼此影响。

在参加P.E.T.工作坊之前,我和二师兄面临的困惑就是,墨宝不容易哄睡了。以前只需要一个人陪他讲故事、玩游戏,陪他睡觉就可以了。现在大人都把自己哄睡着了,孩子却一骨碌爬起来,骑上扭扭车跑到卧室外面游逛。

我突然发现,在我们家,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我和二师兄都把时间安排得太满了。我长期以来最大的需求,都是“睡觉”。我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好好工作,回到家也没有办法好好休息。孩子的作息和习惯稍微有点变化,对我们毫无弹性的时间安排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打击,无形之中就增加了焦虑感。

从孩子出生以前,我就知道“我不用做完美的妈妈,只需要做快乐的妈妈”,但是我依然一次次跳坑。可见知难行易,成长是终身的课题。

关于和父母的关系

我的父母和我们同住。一方面他们都已经退休了,我是家中独女,又在外地工作(我不是昆明人),他们就来投奔我。我也正好需要他们帮我带孩子。

但是三代人的生活方式始终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

在去年装修的时候,我绞尽脑汁想要在规划设计中尽量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可是最终效果就是委屈巴巴,好像谁都没有被完全满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委曲求全。

为什么会这样呢?

虽然我在设计阶段有问过大家的需求,但是最终解决方案是我自己想的,我画了十几版草图,提出了自己觉得最完美的方案,如果大家不接受我会很难过。我挨个说服老公、爸妈,希望他们支持我的解决方案。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每个人为自己的需求负责,那么解决方案就因为是大家一起商议出来的,而不是我一个提出的。

入住才一年,我现在时时刻刻都想重新装修一遍。

除了生活方式上的矛盾,我和父母还有一些心结。所谓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其实并没有对错。由于文化因素,中国家庭代际之间并不擅长沟通和表达,习惯了“我为你好”的思维模式。长辈不愿意解释,晚辈也没法多问。

P.E.T.工作坊的学习让我发现,虽然我一直以来的价值观都是人本主义,但是我不会倾听,总是过于急躁,喜欢给别人建议。

P.E.T.工作坊结束那天,我回家路上听说爸爸不舒服,在社区医院输液。我提前下车去看他。输液完我们一起回家路上这短短十来分钟,我们从P.E.T.聊到小时候他和我妈妈因为育儿观念不一致总是争吵。

我妈觉得女儿应该富养,“学得会,捡得累”,能者多劳会很辛苦。

但是我爸觉得独生女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依附他人生活会过得更辛苦。女儿应该从小就跟男孩儿一样学习各种生存技能和生活技能,接受一样的教育,吃一样的苦。学习成绩不要求最好,但是要中上游,毕业了最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绝对不能做家庭主妇),这样才能保证后半生不吃苦。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妈才是我的人生榜样,毕竟她是一个工作成就斐然的职业女性。直到此刻,我才知道影响我最大的,其实我爸。在他的影响下,我拥有超强的生存技能,更喜欢自己动手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很享受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我对爸爸的积极倾听,让我知道他其实对自己的育儿成果也非常有成就感,这是间接对我表示了肯定。我跟我爸表示了对他育儿理念的肯定。这一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聊到过去就情绪失控,反而真的从内心对他有了感激之情。

我居然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和爸爸轻松和解了。

说话的习惯往往反映了我们的思维的方式。当我们改变说话习惯的时候(从强调负面信息,转变为强调正面信息),其实也会倒过来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

关于亲密关系

全程观察和拍照的刘老师,在分享的时候说到,每次在我分享的时候,二师兄总是一副十分关切的样子。他觉得这份爱让他也很受启发。

其实,我也看到了二师兄的模样,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样子。

‍‍以前我们每次吵架,我都觉得他像根木头,不懂得同理我的感受,总是找不到我们吵架的原因,以及每次都是给我一堆建议,其实对我并没有什么用。

他分享的时候说,每次我心情不好,想要裸辞,他都会在心里难受很久,等他盘算完自己是否能养得起我以后,才会整理好心情,轻松的告诉我想辞就辞吧。

可是我从来没有领会过他的好意,自己纠结折腾完了以后,又找了个工作。他简直哭笑不得。

我还记得,2016年底我从成都回来以后,一度很低落,没有任何职业规划,也不想去找工作。我跟他说我要不在家自由职业吧(其实就是想逃避工作)。我知道当时这个决定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肯定会很没有安全感,并且不会同意。

没几天我过生日,他花了一万多块给我买了台苹果笔记本电脑。但是他跟我说,这台笔记本是最轻便的,适合我随时随地办公。他支持我的任何决定。

要知道,2015年我们刚买了房子,16年我们的收入刚好够付房贷和日常生活开支,几乎没有存款。

在二师兄这里,我感受到完全的接纳和支持。

我以为我已经很了解二师兄对我有多好了,可是参加了P.E.T.工作坊,我才发现,还有很多很多爱,藏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从参加P.E.T.工作坊的第一天开始,我们每天结束学习一起回家的路上,都会聊当天的收获。从前都是我特别能输出,巴拉巴拉说个不停。但是现在我很愿意多倾听他的感受。我发现,原来倾听别人,也很幸福和满足

一年前,我的关系其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摆脱过去恶性循环的沟通模式。未来,我们还将各自继续成长。

工作坊结束的那天,有朋友问我感受如何。我告诉她,今天是我结婚以来觉得最幸福的一天。

其他收获

虽然我们是以学习育儿的名义来到P.E.T.工作坊的课堂上。但其实,育儿是一个漫长的事业,并不能一蹴而就。就算拿到了父母培训上岗的认证,依然不能保证以后育儿路上就不会再有绊脚石。

这次P.E.T.工作坊课堂,对我来说还是有一些其他更直接的收获。出于我的一点点小小的私心,我非常积极的为课堂提供自己的案例给大家做练习。这样可以让大家帮我一起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让我和二师兄可以看到不带情绪和我们各自立场的情况下,有些问题,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二师兄的参与度也很高。因为我们是都抱着明确的问题来学习的。

虽然主观上,我肯定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改变二师兄的一些价值观,或者说希望他更理解我的一些育儿的想法。客观上,二师兄确实觉得收获很大,也确实改变了他的一些固有观念。

我觉得这三天的活动,有点像团体咨询,而我俩更像是来做了一次夫妻关系的心理咨询。我们俩的沟通方式有明显的改变,并且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将P.E.T.的沟通方式内化,就不会把它当成一个育儿的工具。我们会在生活中每天都去实践。

这些都是非常意外的收获。

虽然我们牺牲了上半年最后一个小长假,也错过了去大理度假的机会,而且前后两周996的工作节奏让我几乎没能好好休息。但是,我们依然觉得很值得!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