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 | 写作是一种自我疗愈
[日知:每天对自己多一点认知]
从小喜欢读书,却从来没有做过专职写作的梦。因为后来念了文学专业,毕业后又主要从事文字工作,所以妈妈一直都鼓励我往专业写作的方向走。其实我并不懂该如何去走这条路。在这个年代,如果说出书算是一个作家的标志,那成为一个作家很难靠从前那样向出版社和报社投稿实现了。从新媒体平台发表作品开始,慢慢累积人气,然后出书,是当下比较常见的道路,但是如果你没有任何人生的经历,你有什么可写的呢?
所以,我认为,把写作出书当做生活的目标,真的很荒谬。
但是我从2016年开始坚持写作了。是态度很认真的写法。
写作对我来说,具有疗愈的作用。
2015年的深秋,我开始长期在成都工作。离开了二师兄和从前联系紧密的朋友圈子,常常会感到孤独。离家第一个月,有一天晚上我突然害怕到睡不着。于是我抱着很低的期望值给唯一能联系的二师兄发了一条微信:你睡着了没?
没想到,一分钟不到,二师兄给我回电话了。
他说被信息提示的声音弄醒了。或许是因为本来也没有睡得很踏实,干脆起来给我回电话好了。
那天凌晨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我内心的恐慌和黑暗才慢慢被驱散。
成都的冬天大部分是雾霾天,昏暗不见天日,我几乎快要患上抑郁症了。而忙碌的工作也让我找到不平衡点。生活变成了晚睡晚起,毫无规律。有几次凌晨才从环球中心写字楼走出来,站在广场上仰头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感觉几乎和天气差的中午没什么区别,除了安保人员和停车场收费员,只有Uber司机在马路边等我。
打开从前常常聊天和吐槽的QQ群、微信群,看到熟悉的人熟悉的对话,我却感觉离我很远,聊不进去,话题也好疏离。
孤独如我,真的很需要一个出口。但是我不能每天只跟二师兄一个人电话聊天,那样不久我就会变成一个无聊的“怨妇”,把我们的关系逼入死角。
于是,我重新梳理了我的生活,并且打算开始练习写作,以此作为我的某种出口。
决定以后,我正式宣布无限期停止昆明书友会的活动,书友会不再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并且我还私有化了书友会的微信号:把生命浪费在读书上。因为这个号一直以来都是我自己在运营,放弃有点舍不得,所以就自私了一次。
然后我开始了实验性的写作:努力尝试完整的表达某一个观点。
一开始并不顺利。二师兄作为第一读者,每次都会告诉我阅读的感受。我知道我写得并不好,我是鼓足了勇气才敢发出来,我害怕会有不断的嘲笑。是二师兄给我的积极反馈让我撑过了最开始的一段时间。
虽然我读过很多的书,也写过不少书评和商业性的文稿,但是我依然害怕写作,不懂写作。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写什么。在我搜肠刮肚寻找主题和内容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生活的寡淡,思考的混乱,观点的飘忽,还有基本生活态度的缺失。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乏善可陈的人啊。这是我开始写作的第一个感受。
无法输出,有可能是缺少输入。盘点了一下最近的读书情况,我一口气买了十几本新书,开始快速积累。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读书买书的毛病。为什么买的书永远看不完,这个问题出在买书的具体选择上。这一次,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认真的做了阅读笔记。后来根据这些内容都写成了好的文章。
另外一个方法,多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也能发现写作素材。成都是一座充满文艺气息和设计的城市,正是因为对这座城市的陌生,才会让我每天都有新鲜感。
写作的基本内核是,叙述+判断。这需要作者有叙述表达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有这样的写作意识,文字就不会因为缺少灵魂而显得空洞无聊了。
有灵魂的文字,这并不是什么高大上概念。一篇文章如果很接地气,很有作者的个性,有思考和判断,那就是有灵魂的、鲜活的文字。
原来写作不但可以纾解情绪,还能梳理自己的生活,找到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是我开始写作的第二个感受。
开始我的写作计划和训练以后,我每次写完内心都会感受到极大的纾解和释放。我每个月大概会写一两次,每次持续一两天。我前两个月的写作频率基本上是这样的规律。
在微信平台发布了七八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微信号获得了评论、原创标识、打赏等功能。这算是来自外界的第一个认可吧。
刚开始写到的时候,我是没有想过开通打赏功能的。因为我是为了自我疗愈而写,并不是为他人而写,我写的东西也未必对他人有用。我是希望朋友来看我的文章,然后跟我交流,从而让我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抱着这样有求于人的目的还要别人打赏似乎不太厚道。
我获得打赏功能的第一天,我想尝试下这个新功能,没想到文章发出不到一分钟,就收到了一块钱的打赏。对我来说,没有比这更振奋人心的鼓舞了。
从那以后我觉得,我的写作应该对读者负责。我应该更为审慎的挑选题材,组织语言,用真诚的态度去写。在这个写作、阅读、反馈、交流的过程中,大家都有收获,彼此都有满足感。这是千百年来,所有伟大或平凡、知名或无闻的写作者从来没有获得过的体验。
我比较擅长写读书笔记,我想给朋友们推荐一些自己读过的好书。有一次,二师兄读完以后,突然说,这次写得非常好,我决定转发一下。
这一次他不是安慰我鼓励我,而是我的写作真的有进步了。
从害怕写作到享受写作,这个过程我用了两个月。
写作对于我来说,将成为一个长久的习惯。不断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016年3月4日 E&D艺术空间)
我是筱婷
世界那么大,总有一天我要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