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索伦大桥

前文在科隆大教堂塔楼上看到的霍亨索伦大桥(Hohenzollernbrücke),也是科隆的地标之一。

莱茵河左右两岸,大桥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尊,共四尊骑马铜像,分别是霍亨索伦王朝的一位普鲁士国王和三位德国皇帝。所以先说说霍亨索伦大桥得名的霍亨索伦家族。

因为说的是大桥,我们不能牵扯过多与霍亨索伦家族有关的历史,尽量最简单吧。

霍亨索伦家族始于11世纪(约1061年首见记载),发源于黑欣根(Hechingen)一带的贵族,号称索伦(zollern)家族,著名的霍亨索伦城堡就距黑欣根只有五公里车程。

到了13世纪称作霍亨索伦家族,霍亨(Hohen)有尊贵的意思,比如12世纪腓特烈大帝(一世)就是出自霍亨斯陶芬家族,霍亨索伦家族还曾是霍亨斯陶芬家族腓特烈一世(红胡子巴巴罗萨)的忠臣,并且还与皇帝家族有点姻亲关系。

霍亨索伦家族后续在德意志有许多分支,大致属于两大分支,法兰克尼亚分支和勃兰登堡-普鲁士分支(15世纪后),16世纪宗教改革后,有些家族还分为天主教(施瓦本)分支和新教分支。其中的勃兰登堡边疆伯爵驻防勃兰登堡-普鲁士地区(当年条顿骑士团所建),日后发展为普鲁士王国,到了1871年,在俾斯麦的辅佐下,统一了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1月1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普鲁士王国国王威廉,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德国今天的首都柏林,就是霍亨索伦家族控制五百多年的普鲁士王国的首府(这样说不严谨,只是便于理解,将来去柏林再细说)。

下图骑马像是德意志帝国第三任皇帝威廉二世,开国皇帝威廉一世之孙。鲁莽的威廉二世因不喜欢俾斯麦,而逼其隐退,破坏了俾斯麦费尽心思建立的国际平衡关系,盲目扩张并导致帝国灭亡。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胶州湾就是在他执政时期,八国联军之德军来中国之前,也是他做的动员令,号召德军要像“匈奴人”一样凶残。

这位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9-1941),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流亡荷兰。这里只说大桥,不说历史。

桥的另一边,腓特烈三世骑马像。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1831-1888),开国皇帝威廉一世之子,算是位开明的君主,因为娶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公主,崇尚英国的宪政,以及崇尚自由精神,不喜欢俾斯麦的强硬。不过继位99天即因喉癌而死,传位于其子威廉二世,否则德国历史也许会改变。

科隆的霍亨索伦大桥,准确说就是得名于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家族,霍亨索伦。

早在1859年,就有了一座铁路公路桥(当时叫大教堂桥)。1907年,原来的铁路桥被重建,取皇帝家族的名称,叫做霍亨索伦大桥。1911年5月22日,由威廉二世主持了大桥的开通仪式。二战时,铁桥被德国工兵炸断,战后被修复。1985-1989年,大桥经大规模翻新重建为今天的样子。

现在沿霍亨索伦大桥跨过莱茵河,去到对岸(右岸,东向)。

拱形桁架。

据说大概从2008年开始,不知怎么就开始流行起来在桥上挂爱情锁,现在锁的长度已经和大桥的长度相当了。

每天有一千几百多列火车通过大桥。

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听火车经过有缝铁轨桥梁时的那种节奏声。

各种客运货运列车频繁地从身边经过。

最早建造的大桥,是铁路公路混合桥。改造后不再允许有汽车通过,但增加了3米多宽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现在走到桥中间回看科隆大教堂。

从桥上看大圣马丁教堂。

霍亨索伦大桥南侧的道伊泽尔桥,是一座公路桥。

桥下通过的大船

往莱茵河右岸(东)方向看过去。

这把2013年的锁,还刻有中文藏头诗,海良爱静筠。不知挂锁的那两位能看到吗。

据说有人质疑过这么多的锁会不会对桥梁的安全有影响,经过评估似乎没有问题。

这是用十几把锁组成的字符串啊。

莱茵河右岸,大桥边的骑马像,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开国皇帝威廉一世(William I,1797-1888),由于他太能活(92岁),他的儿子腓特烈三世继位当年就死了。

从莱茵河的右岸眺望河对岸的科隆。想想两千年前的罗马时代,莱茵河可是文明的罗马人和野蛮的日耳曼人的天然分界线啊,两边的世界也是天壤之别。现在很少人会再想到这些。

一路向北(往右)流去的莱茵河。当年罗马军需要过河打击日耳曼人时,只需几天时间就可以架好一座大桥,打击完日耳曼人凯旋后,就又顺手把桥拆了。现在只需几分钟就从桥上走过去了。

桥下一群年轻人,好像是在排练合唱,人手一杯啤酒,气氛特别好。

河对岸的大圣马丁教堂(下篇去)。

科隆大教堂

这是在莱茵河左岸,所谓“科隆长廊”看到的霍亨索伦大桥。

霍亨索伦大桥过了莱茵河就是科隆火车站。

火车站

科隆火车站(Köln Hauptbahnhof),始建于1857年,后世多次扩建重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