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32(2)乔治.桑迪斯

第二节 乔治.桑迪斯:第一个英裔美洲人

本节的主人公是乔治.桑迪斯,英国旅行家、殖民者和诗人,他是约克大主教的儿子。在英国国教中,因为不受罗马教皇的管辖,只有坎特伯雷和约克大主教是最高级别的。

1610年,桑迪斯做了一次旅行,包括法国、意大利、君士坦丁堡、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耶路撒冷只是他旅程中间的一站,并不是专门只来的耶路撒冷。

(桑迪斯像,自网络)

桑迪斯回到英国后,写了一部书《1610年开始的旅程》,并把这本书送给当时还是威尔士亲王的查理(后来被砍头的查理一世)。

1611年,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授意下,英文版的《圣经》才翻译出来。

英国国教,也称安立甘教圣公会教,是介于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一个英国特有的基督教派。起因还是因为教皇不批准亨利八世离婚,逼的亨利八世搞的一个“宗教改革”(并非发自内心的),圣公会教中还有很多天主教的成分,比如圣像和仪式等。所以英国有一批虔诚的新教徒希望清除掉国教中的天主教成分,即所谓“清教徒”,不是说清教徒就是清贫的意思(很多人都用这个词形容清贫)。而清教徒又遭到国王的打击,所以才有了“五月花号”的一百多人冒死去往美洲大陆(1620年),也就是本书中所说的新的耶路撒冷,这才有了后来的美国。

桑迪斯做为弗吉尼亚公司的会计也去了美洲,他也参与了抢劫、屠杀当地土著的活动。桑迪斯后来回了英国,说他是第一个英裔美洲人,我也搞不懂是从何说起。

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同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都点到为止。

一,1618-1648年,欧洲还爆发了著名的“三十年战争”,数百万人丧命。书中说是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战争,其实这只是表象而已,实则是法国想争霸欧洲,最后是天主教的法国(黎世留辅政路易十三)帮助新教同盟打天主教同盟。

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ytsky),乌克兰的哥萨克首领,当时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波兰和立陶宛(两国合一)统治着,天主教的波兰对乌克兰的东正教非常歧视,引发了波兰的哥萨克人(跑到乌克兰的俄罗斯人)的反抗,领头人就是赫梅利尼茨基,由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最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脱离了波兰和立陶宛统治,并到了俄罗斯。所以赫梅利尼茨基在乌克兰历史上算是民族英雄。但是,对于犹太人来说,赫梅利尼茨基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因为他在反抗波兰的同时,将犹太人视为帮凶,所以有上万的犹太人被屠杀。本书作者是犹太人,立场当然就很鲜明了。

三,查理一世与克伦威尔,这是英国史上的大事,很多人都可能清楚就不多解释了。查理一世可算是第一位经审判而被砍头的欧洲君主(1649年),至于路易十六,那是144年后的事了。(下图查理一世像,摄于华威城堡)

查理一世死后,克伦威尔也不敢称王,只是发明了一个“护国公(护国主)”,虽然他是病死的,但他的尸体也没躲过劫难。

克伦威尔是个清教徒,同情犹太人,书中说他是一个希伯来主义者,清教徒是最早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克伦威尔允许犹太人进入英国,但随着他的死亡,政策就无法继续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