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五女店的起源:唐宋明清,五女故事各不同!
出许昌城向东约18公里,就到了建安区五女店镇。
在古代,这里是官道上的重要驿站。交通便利,经济繁盛,天南地北的客人络绎不绝。
当时,道旁有五座连绵的高冢,名叫五女冢。冢旁立有一座五女祠。来到五女店的客人,免不了询问一下五女冢的由来。
作为集体墓葬,决定了五女死亡的方式非同寻常。
她们是什么时代的人,又为什么而牺牲呢?
唐代:李昼夜行,遇到了五个女鬼
唐代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清明节晚上,在许州做官的李昼回扶沟老家,骑着马一路急行。
突然,他发现路旁墓冢上有个圆窟窿在发光,好奇心发作,勒马登冢,一探究竟。
他看到,墓内有五位衣着华丽的女子,就着烛光织绣。
李昼壮着胆子大喊一声,烛光灭了,女子们不见了踪影。
真是见鬼了!李昼纵马奔逃。尚未踏上大道,有五把火炬从坟中飞出,紧追不舍。
他用马鞭击打火炬,鞭子遇火,被烧成灰烬。
奔行了近5公里,李昼到达伯梁河(或是如今的柏梁吧),听到狗叫声,火炬才熄灭。
天亮后,他才发现,马尾巴烧光了,马屁股烧伤了。
也是怪他自己,名字叫李昼,偏偏走夜路。
从此,人们就把这五座墓冢叫做五女冢了。
这是唐代《博异记》中记载的故事。是关于建安区五女店的最早记载。
关于李昼遇鬼的说法,显然未能得到五女店人认可。后世书籍中,相继又出现了三种说法。
宋代:曹操杀伏皇后并四姊妹
宋初所撰《太平寰宇记》称:“五女冢在县(许田县,治所在今许田村)南二十里,曹操杀皇后伏氏并姊妹四人,葬于此。”
这一说法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采用。
2009年,许昌县蒋李集镇的伏皇后墓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此墓确凿无疑,《太平寰宇记》的说法则不能成立。
明代:战乱中避免受辱,五女自杀
明初,出现了另一种说法:齐梁(南北朝)时,乱兵欲劫掠五女,其父兄勇斗而死。乱兵入室后,五女已经自缢。
在现存最早的许昌志书《颍川郡志中》,收录了两首有关五女冢的诗歌。其一作者为纂修志书的知州陈琏,称赞五女““兵尘竟莫污,贞节不可屈。”其二作者为开封知府黄璿,概述了事件过程:
传去齐梁时,仓卒多戈矛。
一室鞠五女,清淑含颦羞。
父兄贾勇死,家业仍漂流。
时间度不存,免污思贞修。
香魂同日逝,精光凌高秋……
烈女反抗暴行而死的说法,至今仍见诸报端,但是“齐梁”改成了“汉末”,情节也有所变更:
据说桑家庄有个桑员外,桑员外有五个女儿,诗书琴棋,天资聪慧。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兵盗匪横行。
某年夏日当午,五女相伴河边洗衣采莲,岸上突遇乱兵。面对如花少女,乱兵欲图不轨,五女毅然跳入河中。
为纪念五女贞烈,后人于冢旁立祠。
清代:家无男丁,五女尽孝后自缢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浙江兰溪人章礼经过五女店,问起地名由来,听到一则故事。
相传有夫妇二人,不知年代,生育有5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姑娘们长大后拒绝婚嫁,表明要侍候父母终老,再考虑出嫁。
父母死亡后,女儿们周全地料理了丧事,又守墓三年。人们赞扬她们的孝行,争相前来说亲。姊妹五人却选择了自缢身亡。
人们把五女埋葬在父母身边,筑起五个高大的墓冢。
章礼作诗称颂五位姑娘的孝行:
同怀五姊妹,上下无弟兄。
愿为代老儿,不愿为人妇。
父母欲许人,婉语辞以故。
云无弟与兄,膝下谁瞻顾。
晨昏奉旨甘,左右不离步。
待亲百年余,于归未云暮。
孝女葬父,复以死相殉。有的传说情节略异——为避免绝嗣,五姊妹有一个领养的弟弟。义弟办理丧事不近人情,致使姊妹悲愤而死。
五女冢曾被挖开改成砖窑
今天,五女冢已无处寻觅。
1984年出版的《许都揽胜》一书记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五女冢被人破坏,改为砖窑。虽然随葬器物已不知所踪,但无论是从墓室结构、砖石用料,还是从简单的阴线石刻墓门等特征判断,当为东汉墓无疑。”
五女冢的主人是被曹操杀害的伏后姊妹,是反抗暴力的乱世少女,还是苦心尽孝的五姊妹?或者,仅仅是唐代的李昼想象出来的?
种种不同的说法,都影射着女性在历史中沉重的命运。
“皇后遇难说”使我们看到,即便出身高门显第,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女人们的命运也会随风飘零。
“烈女抗暴说”是对战争的控诉,每一场惨烈的战事,都伴随着对平民的屠戮与伤害。
“孝女殉父说”则表明,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宗法社会中,没有生育男丁的家庭中,女儿们需要面对怎样的精神折磨。
各地“五女冢”,都有啥传说?
被称作“五女冢”的墓葬,散见全国各地,各有传说。
陕西省兴平市五女墓的传说是:秦王向蜀王馈赠五名美女,中途被山石砸死。
河北省肃宁县五女墓出现较晚,据称清代一家庭中五名少女为豪富逼迫,集体自缢。
浙江省甪里村也有五女冢,据称南宋郑士昌为避兵祸,将女儿们藏于假墓中,不料发生了意外,出口被封死了……
每一处这样的群冢,都在重复这样的主题: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妇女是他人命运的附属品,以至于常常遭遇群体性的牺牲。
关于建安区五女店的起源,你最认同哪个说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