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屯里的规矩

屯里的规矩

屯里的人们,不知道从哪个朝代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的规矩,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我问过父辈,他们说“从老辈人就有了”,至于从哪个年代开始,谁也说不清楚。

屯里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规矩。屯里姓氏比较多,有王、李、郭、卢、朱、符,但是大家很团结。屯里筹资买了一整套炊具,至少够八桌客人同时用餐。谁家有重要事情要办席,主人家会提前请屯里“主事”的来家里商量。先选出一个“总管”,总管相当于现在的大堂经理。总管的标准:人品好、有文化、有威望。总管事情很多,管厨房、物资采购、物资调配、岗位安排、资金预算、还要管钱。主人家会把预算的总经费一次性交给总管,哪个岗位需要临时采购物资,直接去找总管。办酒席那几天,主人家是不用操心的,专心负责接待亲朋好友。所有物资、人员到位后,总管开始分工:厨房班、挑水班(现在有自来水,不设此岗位了)、收洗班(主要是妇女)、烟酒班、煮饭班、端菜班、下菜班、添酒班、舔饭班、收礼班。其中,厨房班和煮饭班是最重要的两个部门,都是代代相传的。毕竟不是家庭小炒,是流水席,客流量相当大,有时候一天接待几百桌。十里八乡,差不多一个规矩。

下午四点开始,客人就陆陆续续来了,满四桌就上,所以厨房班的不管是体力、经验和技术,要求很高。如果端出去的菜太咸,就会有客人旁敲侧击:“最近盐降价了?”这菜太淡了就问:“最近盐是不是涨价了?”这种话如果传出去,主人家没面子,厨房班也没面子。煮饭班属于第二重要部门,要有煮大锅饭的技术和耐性。煮饭的木甑一米四上下,三五百斤大米下去,水分和火候一旦出了问题,名声可就臭了。家乡人上桌子有一个规矩,必须吃米饭,饭菜最重要。煮饭班丝毫不能大意。早些年吃玉米饭,煮饭的活更难干,后来吃大米了,难度有所下降。煮饭班一般安排两个。他们头天把两三个大煤炉子生起来,天不亮就起来下料。木甑煮饭很繁琐:选大米、淘米、泡米、滤米、蒸饭、分饭、再蒸饭。这些工序现在很多城里人是不会做的。收洗班是手脚麻利的妇女、挑水班是体力好的小伙子、添饭班是高个子、收礼班固定两人(一个见识面广的、负责报名字,一个书法不错的、负责登记)。在我小时候,第一代厨房班子是我父亲一代,现在七十岁上下;第一代煮饭班子则是我大伯一代,现在八十多岁了。第一代班子早就退休了,身体好的偶尔会去现场指导下,有的步履蹒跚,有的已经出不了家门,能来的会上桌子喝二两包谷烧,然后看年轻人喝酒划拳,八点来钟就回去休息了。

现在的厨师班和煮饭班已经是第三代传人了。参与帮忙的邻居,男的发一包烟,女的发一块毛巾,一直是这个规矩。条件再好的家庭,别人家发5块的烟,你家最多发10块的,悬殊不能太大,不能哄抬市场,大家一直遵循这个规矩。 家乡随礼的金额不多,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三五块到现在的三五十块。流水席是家乡的特色,一波接一波,只要你能吃,可以反复的上桌子,一直吃到客人散尽,最后就是所有帮忙的一起吃最后一波。只有流水席,才能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只有流水席,大家才吃得舒畅。乡亲们总喜欢互相帮忙,喜欢办酒席时一起干活的热闹劲儿。谁家办酒席要是去城里包馆子,大家会认为坏了规矩,多数人不会去,只是请别人带礼金过去,很容易冷场。所以从我有记忆以来,所有酒席都是邻里乡亲自己在家筹办。屯里的流水席,别有一番景象,当你喝酒时,“酒司令”拿着酒壶冷不丁给你添酒;你吃饭时,随时有人托着一簸箕饭过来问你“添不添饭”,有人拎一只桶随时过来加汤,这种感觉,让人很舒服,乡亲们也吃得很惬意。酒席结束的第二天,主人家会把所有帮忙的请回去招待一下,以表谢意。所有帮忙的,除了一包烟或者一块毛巾,没有任何报酬的。在很现实的当下,很多地方办酒席要花钱找团队,城里人都进酒店招待,咱们屯的人,一直沿袭这个规矩,从来没改过。

每年三月初三,屯里有一个祭山活动,听父亲说,从我爷爷小时候就有了,现在没有人能说清楚从哪一代人开始的。每年阴历三月初三 ,乡亲们背上炊具,带上祭祀物品,每家出一个人参与祭山活动。所祭之山是屯东边的一座独峰,叫“小营顶”,只有一条独路上去,另外两面都是刀削般的悬崖峭壁。大家到了山神庙前,把周围的杂草拔掉,点上一整把香,放两串鞭炮,杀一只雄鸡祭祀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整个屯的人全年吉祥安康。之后抽签确定下一届的两个负责人。祭祀完成,把鸡炖了。就上一些瓜子花生,大家在山上开怀畅饮,喝得只能爬下山来。这个规矩从我爷爷时候开始至今,从未停过,这也许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咱们屯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家有老人过世,所有人家必须至少有一个要赶回去帮忙。你家在外面不管上班还是打工还是做大生意,必须有人回去,谁都不敢掉链子。当地的风俗,一直土葬,而且都是葬在45°以上的山上,需要很多人抬杠子和拉纤。所以不管你家在哪里,至少有一个人要赶回去参与。

2016年春节,我们年轻一辈的又衍生了一个新规矩。春节联谊活动!我们有一个微信群叫“咱们屯的人”,大家捐款,以男丁为主,女性随意。50块起,上不封顶。大年初一,很多地方的人们在聚众赌博,咱们屯的人从早到晚,搞春节联谊活动,热火朝天。分工很明确,打扫河提卫生、捡垃圾、砍柴、砌炉子、磨豆腐、洗菜做饭、杀鸡、炖羊肉、猜谜语、山歌比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给屯里80岁以上的老人送礼物。屯里的男人,90%是下厨能手,他们做起菜来一丝不苟,很享受、很投入。我现在喜欢做菜,也是受了影响的。饭菜做好了,大家边吃边聊。酒饱饭足后,每家出一个“主事”的开会,商量屯里下一年的工作安排。主题都是围绕环保、发展,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特别是如何保护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这个规矩自从2015年底开始,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至此,第二届春节联谊会已经顺利开展,2018第三届将至。我相信我们的规矩会一直传承下去。

屯里的规矩,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是自然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没有责罚,但是大家都能严格遵守。没走出贵州时,我对这些规矩不以为然 ,当我走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后,回过头来,我觉得咱们屯的规矩很伟大,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信仰,没有人轻易去破坏。如今,虽然我的户口迁出来了,但是咱们屯的活动,我会积极参与,咱们屯的规矩,我会一如既往的遵守,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不忘故乡!

(0)

相关推荐

  • “红事不请不来,白事不请自来”,为何如此大差距?背后大有深意

    农村的"红白喜事"有哪些? 在农村里,吃酒席这是很常见的,其中它又可以细分为两种:红喜事和白喜事. 所谓"红喜事",就是指一切值得庆祝的.喜庆的事情,比如结婚. ...

  • 陕北“赶事情”风俗漫谈

    "赶事情",又叫"赶喜事""吃亲事""寻门户"或"行礼".事情有白事.红事,红事又有娶媳和嫁女之别. ...

  • 乡愁:农村的流水席

    故乡在农村,难忘故乡的流水席. 小时候除了盼望着过年,就是盼望着寨邻或者是亲戚办酒--那样,就可以吃流水席了. 流水席分很多种,以办酒的名目而定.一般的流水席都是在自家的院子里,摆上10来张桌子,自家 ...

  • 散文||乡村流水席

    乡村流水席 今天我高中女同学的女儿出嫁,在王朝大酒店招待亲朋好友,虽然大酒店装修华丽,婚礼仪式场面宏大气派,饭菜丰盛可口.但是,我更怀念自己参加过的几次农家的流水席. 农家的酒席是流水席,不像城里在大 ...

  • 第2670《奉天文刊:散文天地》作者:刘云鹏 屯里,那 眼 山 泉

    作者简介 刘云鹏,1949年生人,吉林省蛟河市人,一生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桃李天下.喜欢舞文弄墨,偶有所感,以文咏志,抒发情怀. [屯里,那 眼 山 泉] 我们屯儿原来不在这里,据说,当年日本人修丰满水 ...

  • 张爽:我们屯里的人|散文

    冯芙蓉:一叠百元大钞|故事 文/张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从小是在辽北农村长大的.那里留下我很多儿时的记忆. 离开家乡多年,我时常会想起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人和事-- 一."颜大白话 ...

  • 简简单单几句话,道尽了古玩里的规矩

    简简单单几句话,道尽了古玩里的规矩

  • 《咱们屯里的人》——手风琴演绎经典老歌

    手风琴演绎<乡村爱情>主题曲--<咱们屯里的人>

  • 散文||三月里的黄土塬

    三月里的黄土塬 郑凡涛||陕西 三月里,我游走在故乡的黄土塬上,久久不肯离去.在高低起伏的莽莽田野之上,我就像一只觅食的鸟,不停地盘旋. 太阳没有了冬天的冷漠,变得热情起来,让我的身体从里到外都感到暖 ...

  • 观音屯里“关家坟”

    观音屯村碑 观音屯村碑正文 观音屯,位于沈阳东北郊,哈大铁路西侧.原是隶属于于洪区陵东街道一个行政村,2010年随陵东街道整建制划入皇姑区.1985年末,其村为145户,530口人.村东与大东区文官屯 ...

  • 音画-《咱们屯里的人 - 赵本山》

    音画-《咱们屯里的人 - 赵本山》

  • 小长假最后一天,五家屯里新店等你来探(内含福利) | 饕餮地图

    三里屯早已成为北京餐饮界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不但有难以数计的潮人出没,更活跃着京城最先锋.最热情也最众口难调的食客.每一天这里可能都有店铺黯然离场,但来不及等你发现空缺,便有更多的新店粉墨登场.今天我 ...

  • 散文||校园里的山

    校园里的山 武汉,又称江城,很多人都知道长江从武汉穿城而过,这一点被大家所熟知.武汉高校云集,也是广为人知的.武汉和他所拥有的高校,还有什么特点呢?可能大家就不一定知道了.其实,武汉的高校还有一个非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