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闱品读--李一冰《苏东坡新传》下册
上篇说起东坡提及一句“飘渺孤鸿影”,这不仅是东坡的写照,也是作者李一冰的写照。对我来说,这套书不仅是在读东坡,也是在读文字背后的李一冰。当年的李一冰何尝不是缥缈孤鸿影,在那漫长的黑暗中,唯一与之相伴的便只有东坡的文字了。
很喜欢李雍在最后写的那句话:“一本好的传记作者和传主之间必定会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清刘鹗在《老残游记》序文中说天下至性至情的文章都是一种哭泣:《离骚》是屈大夫的哭泣,《史记》则史太公之哭泣,《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哭泣。如是,《苏传》便是父亲的哭泣。”
在这无声地哭泣中,我透过文字里的东坡,看到了两个文人内心的坚持和美好。越是孤冷,越是突显出他们的直击人心的力量。
苏门君子
在整个文气氤氲的北宋,孕育出了一个不拘一格的苏轼,也出现了许多和他同频的朋友。他们因东坡而走在了一起,也因东坡而受牵连。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他们只是一些古老的名字,却因同样喜欢东坡,让我看见。
苏门中人,各有独特的成就。
黄庭坚和陈师道却截然不同。庭坚认为文学上的成就终须由积学而来。
陈师道是北宋第一个苦吟诗人,专心致志,逐字推敲。后来他尽弃所学,与黄庭坚同宗老杜,开江西一派的诗运。
秦观是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故其文字抒情婉约、写景清丽,总脱不掉“词人之诗”的面貌。
张耒为诗,自然清新,务为平淡,颇受白乐天的影响,而苏轼对他们两人,则曰:“秦得吾工,张得吾易。”
赵补之以文自雄,诗不如赋。
李嫣文词肆放,苏轼称之“有飞沙走石之势”,诗亦才气横溢。
大家熟知的是苏门四学士,这本书里提及的另外两人其实也颇有意思,但我还想加上这本书的作者--李一冰。在我看来,他虽不及那些门人的名气大,却最懂东坡,他的文字随着东坡的起落而跌宕。
君者,仁、礼、信也。
苏门君子,名在才华,也败在才华。因为惜才爱才,东坡举荐了这些才子,一如当初欧阳修举荐他一般。可相似的人总逃不过相似的命运,这些本该成为大宋栋梁的人才,却因为官场的黑暗而被牵连。曾经在文字里呐喊着要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赤子之心,最终被玩弄权术的人捏为灰烬。
出生苏门的人,幸得不死,也必颠沛流离,救死不遑,还有什么机会讲学,还有什么地位领导文运?文化帝国的太平盛世已经过去了。
--这是苏轼不负自见的一重悲哀。
不仅仅是他们,还有和苏轼交好的王巩、王晋卿,在乌台诗案里因和苏轼交好而被惩处。这些苏门君子并没有做错什么,仅仅是因为被苏轼看重才华和人品,而无辜受牵连。读到那些让人心疼的文字,我开始懂得李一冰透过这些悲剧,想传达给我的那些说不出来的痛苦。
贬谪人生
李一冰笔下的东坡,让我读起来觉得哽咽。看多了诗词歌赋里的乐天东坡,虽然知道他一生坎坷,却总会习惯性略去那些晦涩时光。直到这本书出现,让我曾几度想弃书,不是他写得不好,而是太过真实地还原东坡一生的境遇,让我有点无法适应。
可能是因为李一冰同样的冤狱经历,让那些文字带着刺人的冰针,频频刺痛我这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福孩子。从乌台诗狱开始,被诬陷、被折磨、被剥夺,成了他一生仕途的关键词。一个破琴之梦,一首随意之诗,将东坡对这些年心里难言的苦写尽。
《破琴》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琴。
可写了又能如何呢?那些视他为眼中钉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人生如逆旅,生命如浮云。在这偌大的天地间,人与人之间的那些利益角逐,不过是黄粱一梦。从古至今,无论是站在至高点还是跌落深渊,人生不过是一场体验而已。你所见所得,按今天的话来说,都是幻觉。唯有当下的每个呼吸,是真实的存在。
东坡该是个穿越的人,不然他怎么能理解人生这个难题呢?但是,他去错了年代,在那个已经腐烂的朝代,他的耀眼成了一种罪,一种刺痛那些生活在黑暗里的魑魅魍魉的大罪。
之后一首《竹寺题诗》又成了他被攻击的理由。自黄州之后,东坡已经无奈于这样的政局,自请离开这个泥潭,去为那些受灾的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可好景不长,清净没几年的他,因为内心对国家的坚持,又一次站出来希望能为那个没落的北宋尽一份心力。
即使心里明白,他这是必输之举,只能再次让自己身陷囹圄,内心无限惶恐,但他还是认为,一个负责的人应该有这份勇气,面对所有袭来的狂风暴雨。为了籴米政策能真的帮助到百姓,不再出现饿殍遍地,暴骨于野的惨相,他几次上书为民请命。眼见只手遮天的权臣放弃了良知,他无数次站出来要求给予百姓一些生存之道,却无一例外地失败。
虽然他曾在杭州筑堤、防洪、修井,解决了百姓的水源问题,却无法清理北宋污浊的泥潭。他收养孤儿免费救治百姓,曾经给了北宋一个短暂的“换水期”,让政局出现一点光亮,可也因为他的离去,又恢复往日的浑浊。
东坡不仅是一个文臣、学者,他也是一个医者。看着无力救助的百姓和大宋,他那颗善良柔软的心,被无数次地蹂躏,几欲窒息。
再无归来
从21岁举进士及第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开始正式步入北宋政坛,到34岁与王安石政见相左,成为他被攻击的开始。36岁调派杭州,为杭州百姓解决生活难题。39岁前往密州,为了一幅《流民图》再次成为攻击对象。44岁被控以文字讪谤君上,被下御史台狱。46岁在东坡自耕,自号“东坡居士”。51岁以七品作中书舍人,罢青苗、免疫诸法。54岁因不忍百姓受苦,再度上书,再次被围攻陷入党争。59岁因反对恢复王安石新法,寻降一官,被贬惠州。62岁因权臣陷害,被贬海南。66岁宋徽宗继位,召回东坡,却无奈只能让他止步于常州。
这短短几十个字,把他这一生赫然呈现,却让我这个读书人久久不能平复。希望他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回到让他施展才华的地方,却又不希望他再次踏入那口枯井,窒息而亡。
我想,他最想回去的该是那个和家人闲坐的小院,是那个出蜀的一叶小舟,是那个让他卷起裤脚下田的黄州。无论是哪里,最让他心心念念的地方,都不该是那个浇灭了他满腔热忱的党争之地。他那样一个秉性纯良的人,本就不是当政客的料,却坚信学而优则仕能改变天下,毅然决然地冒死战斗。
合上这本书,想起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肆意挥墨书写人生。虽然被打压被构陷,依然不舍那颗赤子之心,要为百姓讨公道,要为北宋画那江山一笔。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虽不能护他一世,却也给了他继续往前的勇气。而那些曾经敌对的人,也并非完全十恶不赦,政见不同也许只是立场差异而已。还有那许许多多因他而受益的地方,因为诗词,因为饮食,因为文化,让我们今天记住了那些美好的存在。
东坡这一生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像是今天在西湖可见的美丽苏堤,像是把猪肉带进了平民百姓的家里,像是教会了我们简单的养生之道,像是他把真正的儒家之道还原本身,像是他无私无畏的奉献爱国,像是他敢于站出来抵制蚕食百姓的青苗诸法,像是他那句让游子安慰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像是......
他这样的朋友,是我可望不可及的人,却因为这本书这些真实的文字,让我离他很近很近。当初看书评的时候,有人说这本书是舍不得读完的。我当时不明白这句话,可现在我确实是舍不得读完它。
感谢李一冰用8年时间,倾尽心血认真查核资料,才有了这套让我不得不一再推荐的好书。回想起读得艰难的时刻,变成了现在脑海里印象深刻的瞬间。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曾说自己是不系之舟,还说想江海寄余生,那是气话也是伤心话。我心里的他,一直都是那个对天地、对国家、对人民,充满热忱的少年。是会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达志士。
我们都有失意难过的时候,可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样的打击,有一点我们是始终坚守的,那就是自己的初心,一如他诗里说的天容海色本澄清,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这样的人该当被记住,就像书里说的:
苏轼逝后七十年,宋孝宗赵眘好其文而追慕其人,赠太师,敕曰:“苏轼养其气以刚大。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节。立天下大节,非其气之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
“是气也,不依形而立,不持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故在天为辰星,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是的,东坡归去,回首向来萧瑟处,却不再归来。但因为有他这一生传奇的经历,让我知道什么叫兹游奇绝冠平生。人生尔尔,不过日月;天地海海,不过尘埃。我们的一生就像白云苍狗,行走在这孤独的逆旅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只要抬头还能看见璀璨星河,心中就还有没有做完的清梦。
写,我喜欢的一切;
说,我表达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