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旅游博主”,职场失意,却成了晚晴书法第一人
何绍基生于嘉庆四年(1799),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又作蝯叟。湖南道州人,故世亦称“何道州”。何绍基是家中长子,同时也是家里最长寿的人,能书能诗,早年在家接受家学,后入阮元门下,承乾嘉学派之遗风。性嗜金石碑帖,北碑狂热粉,出名比入仕早,书名盛传于当时。他还热衷旅游,喜在途中寻碑访友看收藏,经常作诗文抒发感想,可以说是一位被书法耽误的旅游博主。
何绍基生性耿直,属于有话直说且不加修饰的类型。朋友遍天下,大都与他有相同喜好,或相互仰慕其才气。曾国藩、魏源等这类明星人物都是他的朋友。也因为有才,所以任性,何绍基这种不装不造作的性格或许被意气相投的文人朋友视为真性情,但在“职场”中,这种性格却未必受欢迎。相比之下,其父何凌汉自嘉庆六年拔贡生起,仕途一路顺利,嘉庆十年一甲三名进士,官至户部尚书。遗憾的是何绍基并没有承袭其父的官运。
何绍基,多是以晚清书法家的身份被后人铭记。但抛开书法名家的标签,他同时还是一位朝臣。所以这次,我们不谈论他的书法艺术,而将重点放在他臣子的身份上,看看何绍基多舛的职场升迁之路。
因“语疵”被降级的高材生
回顾何绍基的职场生涯,可以说是起步晚,看似有着与文徵明一样的故事开端,但却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自嘉庆二十一年(18岁)起参加乡试至道光十五年(37岁)共十一次都未中举,终于到道光十六年(38岁)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切似乎都逐渐步上正轨,这次科考何绍基发挥不错,监考官们也对他颇为赞赏,没想到最后发生变故,因为考卷中出现的“语疵”而被降至二甲第八名。关于此次考试中使结果发生变化的“语疵”究竟是什么,也是众说纷纭。
何绍基的同年进士陆以湉曾在《冷庐杂识》中记载:“丙申殿试,何子贞太史卷已列进呈十卷之首,旋以‘大行’二字为阅卷大臣某公指出,改置二甲第八名。”类似的说法也曾出现于晚清文史学者平步青的《霞外攟屑》。学者兼书法家商衍鎏也曾提及此事,他的说法比较有趣,带有浓厚的官斗色彩。
在商衍鎏的版本中,检举何绍基考卷“语疵”之人为卓秉恬。他当时是以大学士身份参与考试阅卷人之一,发现何绍基文中有“大行”二字,害怕触犯皇家忌讳,遂降至十名外。但是事实上这两个字并不是相连的,而是在前后行中并列。而使卓秉恬对何绍基苛刻至此的原因则是卓与何父何凌汉曾有过节。事实上,卓秉恬公报私仇的戏码或与史实有所偏差,因何绍基成进士后,对卓氏弟子以礼相待,与卓的儿子卓橒也有往来。若卓、何两家是宿敌关系,那我们所看到的就不会是这样和谐的文字记载了。
学者于景祥认为何绍基的“语疵”是因疏忽而没有避讳地用了道光皇帝“旻宁”一名中的“宁”字,故被降级。关于这一事件确实说法很多,但此次案件的重要物证即考卷本身并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真相是什么也无从得知。但就以上记载来看,试卷中的“语疵”应是存在的,且牵扯避讳方面的因素更多一些。
仕途不顺的国使馆小官员
何绍基成庶吉士后,时阮元、穆彰阿被任命教习庶吉士。在三年期满后的考试中,何绍基取得散馆一等的好成绩,被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协修。道光十九年(41岁)上半年,何绍基任职史馆,充武英殿总纂,五月时曾被任命为福建乡试正考官。而与此同时其父亲何凌汉担任顺天乡试副考官,这件父子同时监考的事迹还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工作正见着有了一些起色,却不想迎来家中的噩耗。十一月,与何绍基最为亲近的胞弟何绍业病故。第二年的年初,父亲何凌汉也病逝。亲人接连的离世对何绍基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八月,何绍基带着父亲和弟弟的灵柩回湖南老家安葬。这一去直到道光二十二年(44岁)的冬天才入都,后供职国史馆。
道光二十六年,48岁的何绍基再次面临职场生涯中的一场小型危机,此次事件的主角是何绍基和他的上司穆彰阿。此年何绍基仍供职国史馆,任提调一职,负责经办一些具体事物,穆彰阿为总裁。这个“总裁”是清代中央编纂机构的主管官员和主持会试的大臣,是何绍基的直接领导。何绍基发现当时馆中所存朝臣的传记都只是针对一品、二品官员,无三品以下官员传记。关于这件事清高宗即乾隆帝也曾“屡次严旨申谕”,但史馆一直遵循旧例未执行乾隆的意见。何绍基就想“遍搜官书及前人文集补办国初以来三品以下名臣各传”。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领导穆彰阿之后,没想到遭到坚决反对,何绍基最终也辞去提调之职,但依旧供职国史馆。
51岁时,何绍基母亲去世。第二年春启程回湘葬母,直到54岁才重回京师。但是人生总是时不时地会冒出一个惊喜,何绍基回京之后没过多久便得到传召,于勤政殿首次拜见了职业生涯中的“终极领导”咸丰帝,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得咸丰帝重用后的大起大落
这次机遇看似突然,事实上在道光三春,当时的咸丰便下令大臣保举人才,侍郎张芾推荐了何绍基,而由于何绍基当时回乡葬母,回京时已是两年后。复试之后,经过将近两周忐忑不安的等待,终于听到了升迁的好消息,何绍基被任命为四川学政,八月初九在乾清宫西书房得到正式授任并呈《授四川学政谢折》以谢圣恩。一个月后便携家带口动身前往四川,向着新的人生阶段迈进。
到成都之后,何绍基得到了将军品级以下各官员的迎接。作《恭报到任日期折》呈予咸丰帝,得到皇帝“知道了,地方一切情形随时访察具奏”的砂批回应。拿到此回应的何绍基心怀感恩与激动,以为自己终于遇到伯乐,以一种“饮君滴水恩,我当涌泉报”的积极心态走马上任。清朝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何绍基在任时在改善当地教育方面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川各州府的科考何绍基都会亲自前往监督,从不懈怠。除去主持科试工作外,也严格督查各州府的学官。在巡察各地考试期间,何绍基就发现了许多教育方面的漏洞,建议整顿各地提调官及考场舞弊不正之风。工作热情高涨的何绍基除去主抓教育的工作,就连不属于学政职务范围内的民事、刑事案件也兼有处理,也明显触及了官僚的忌讳与一些人的利益。何绍基于十一月所作《敬陈地方情形折》,对此奏折咸丰帝更是未作任何回复。
咸丰五年四月五日,何绍基因屡陈时务十二事,被皇帝责以肆意妄言。十四日得降调三级之处分,被免去四川学政一职。被免职后的何心灰意冷,于八、九月间决计离开四川,士民送匾送万民伞,建祠立碑,皆呼“好大人”。
他的“横平竖直”终究害了他
回顾何绍基三年的学政生涯和最终的免官戏码,仿佛成为一场“以怨报德”的闹剧。不是所有善始,都能善终。何绍基的直言、多言最终触怒皇帝,成为“死于话多”的正派;他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本的态度也没毛病,却不想触及了一些官员的利益,招致私愤,在职场中树敌太多;他身在四川学政之职,但民事、刑事也皆有涉及……种种原因的叠加导致了最后的结果。
在任四川学政的这段时期毫无疑问是何绍基职场生涯中的巅峰时刻,虽然任期不长但却意义深刻。交印后何绍基曾游峨眉山,作诗“使节三年圆一梦,奇峰万点洗双眸。谪官愈识君恩重,许到峨眉顶上游”。透露出满满的无奈。到此,何绍基的职场生涯也正式走向终结。他四处游历, 同治十二年秋,病故于苏州寓所,享年75岁。
何绍基幼时学书,父亲何凌汉便常以“横平竖直”来教导他,这一观念既成为何所秉持的重要书法理念,又是他人生态度的一种写照。官场失意,幸而书坛得意,何绍基最终以另一种方式垂名晚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