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中国第一“铁榔头”,13岁进少年班,21岁拿冠军,35岁离婚,背后的心酸……

到底什么是女排精神呢?
不是赢得冠军,
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
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
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
眼中充满坚定。
——凯叔
作者 | 关山月

这一次,

是真的要说再见了。

9月1日,

郎平正式卸任中国女排主教练,

正式离开了为之奋战了40余年的排球事业。

这一天,

郎平61岁了。

而她卸任的第一件事,

就是回到苏州,

给1年前因病去世的妈妈扫墓。

去年疫情女排全封闭训练,

妈妈重病住院,

她都没有机会很好地陪一陪妈妈。

这大概也是郎平心里永久的遗憾。

那天请假出来的时候,

老人家已经不太能说话,

妈妈最后一次跟郎平说话,

是看着窗外天黑,

像往常的一天叮嘱她说:

“走吧,回去吃饭休息,

明天还要训练……”

赢得第四届世界杯女排赛冠军后,
郎平与父母在首都机场的合影

好像在家人的骨子里,

郎平两个字也和排球打上了记号。

郎平就是排球,

排球也是郎平。

也是这一句话,

支撑着郎平走过了这最艰难迭起的一年。

从1973年,

13岁的郎平,走进北京工人体育馆开始,

到1981年,

21岁,为中国女排拿下第一个奥运冠军,

再到2016年,

56岁,带领中国女排重现登上世界之巅,

至今,

已经有48个年头了。

这是跌跌撞撞的48年,

是拼尽全力的48年,

是韬光养晦的48年,

也是峰回路转的48年。

我想每个孩子,

都应该了解一下郎平,了解一下女排,

下面6句话,值得说给每个孩子听:

那些关于奋斗,关于成败,关于人生的跌宕起伏。

01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

那是1973年,

再寻常不过的一天,

云有点轻,

风有点淡,

13岁的小郎平走进北京工人体育馆的少年体校排球班,

她第一次举起排球,

左瞅瞅,又瞧瞧,

一切都很新奇,

殊不知,

自己将刮起一片云,掀动一片天。

那些惊世的奇迹,

都是从一个普通的选择开始。

那天,就是郎平波澜壮阔的人生起点。

初练习排球的时候,

郎平心里就鼓着一股劲儿,

先打进北京队,

然后入选国家队,

最好能打到世界上去,

拿冠军!

但是,

谈何容易?

郎平却不信邪: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

可能别的孩子学习排球是因为兴趣,

因为强身健体,

但郎平不是,

她发自骨子里的热爱。

她总是体校里训练时间最长,

最认真,

力气最大的那一个。

有人曾提出:“1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专家,
需要付出1万小时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
正是从平凡变成超凡必然要跨越的门槛。
然而,
对于郎平来说,
这1万小时未必是炼狱,
也未必是煎熬,
如果能在每一分钟感受自己的进步,
感受着一步步向着梦想的出发,
那么流的每一滴汗,
都是一枚闪耀的勋章。
就这样,
打着打着,
1976年,
16岁的郎平入选北京青年队,
再过一年,
打进北京女排,
终于,在她人生的第一个10000小时,
1978年,
时年18岁,身高1米83的郎平,
被中国女排总教练袁伟民一眼相中,
破格录入国家队,
距离她正式学习排球还不到5年的时间。
可没想到的是,
进了国家队她连球都摸不到。
国家队强手云集,
郎平就好像一尾鱼入了水,
初始,
有水花的惊艳,
可慢慢地,
她发现有天赋的人太多了,
努力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郎平还是不起眼的那一个,
只不过力气大了点,
摸高好了点,
除了能吃苦,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嘛?
她只能和自己一点点死磕。
从国旗最下边到地面的距离是3米32,
那是美国排球巨星海曼的摸高,
这,也是郎平的目标。
电影《夺冠》还原了训练时期的郎平,
和她陪练的是男运动员,
为了最大限度地练习自己的优势,
她曾负重深蹲100公斤,
坚持7小时暴力扣球,
连续上千次,
大运动量的魔鬼式训练时代,
超负荷的运动,
导致她多次晕倒在训练场上,
几乎身上每一个关节都被飞来的排球击中过,
每一处肌肉都被坚硬的水泥土地摩擦过。
80年代,
郎平的单场起跳扣球记录,是110次,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而现在的世界第一主攻手,朱婷,
最多也只能达到65次。
这些,
全都是一滴滴汗水和血水换来的,
郎平,把每一个拦网的角度,
暴扣的力度,
都内化为下意识的动作。

下意识怎么来?

训练来的,不是一般的训练,

而是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

中国女排,
流血不流泪,掉皮不掉队,
那是刻在一代女排骨子里的信念。

02

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赢家。

一转眼来到1981年,

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

东道主日本是夺冠最大热门。

要知道上世纪60年代,

日本女排曾经凭借革新打法迅速崛起,

六夺世界冠军,

获得女排世界杯赛的永久主办权,

被称为“东洋魔女”。

而中国当时,

已经很久没有尝到冠军的滋味了,

为这一天,

中国女排做了非常多艰苦卓绝的训练和准备,

有的人膝盖都磨没了,

有的人手肘都快不能要了。

决赛直播那天,

简直万人空巷,

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守着黑白电视机,

广播收音机,翘首以待着,

中国女排担负着巨大的压力。

比赛打得十分不容易,

前两场,中国女排15-8、15-7先下两城,

紧接着,就被日本队板过来了。

最后一场决胜局,

一分比一分焦灼,

10-10

12-11

14-15,

冷汗止不住地往外冒。

“前四局已经过去了,

什么都不用想,

我现在只要求你们想一件事,

我们是在什么地方打球,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代表中华民族,

这场球如果拿不下来的话,

你们后悔一辈子。”

真的,再不拼就没机会了。

来啊!

终于,

15-15,

16-15,

17-15,

裁判吹响哨声,

中国女排胜了!

那一天,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了这个一记暴扣,

为中国队夺回发球权的姑娘,

稳定战局,打下江山的姑娘,

她叫郎平。

那一天,

千家万户,举臂欢呼,

鲜红的旗帜在大街小巷扬起,

为了这一刻,

中国几代人苦苦等待了多少年?

谁说的日本队是打不死的?

不仅要在顺境中相信自己行,

更要在逆境中相信自己行。

努力是会上瘾的,

特别是尝到甜头之后。

从1981年开始,

中国女排开始了收割,

1982年秘鲁世锦赛,夺冠;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

1985年日本世界杯,夺冠;

1986年捷克世锦赛,夺冠!

看起来容易,

可和全世界强队、强手较量,

压力如山。

她们没有一天不是在摸爬滚打中过来的,

每天一练下来,衣服上都能拧下汗水,

谁的膝盖没有积水?

谁的身上没有淤青?

头晕、恶心、胃里翻江倒海,

眼底出血,晕倒,甚至当场休克……

可是,

只要哨子一吹,

这群姑娘们又抖擞着精神站起来了,

只要一站上球场,

病魔退散,

判若两人。

当时连外国球迷都很惊叹,

他们说:

中国人身上有一股神秘的封印,

能转败为胜,

能绝处逢生。

害,

他们哪能知道,

哪里是什么封印,

那是刻在姑娘们骨子里的,

属于中国人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坚持。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上世纪八十年代,

女排姑娘们用气壮山河的五连冠,

开创了中国“三大球”翻身的新篇章,

甚至成为鼓舞一代又一代人的力量。

有人问:

到底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取得胜利?

努力到用尽全力,也要打下去,

拼命到无法站立,也要拼下去,

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赢家!

03

如果你要一样东西,不要等人家施舍,

自己走出去,争取。

1981年—1986年,

郎平一直是中国女排的灵魂人物,

在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三大赛事里,

她甚至胜过美国传奇球员海曼,

拿下MVP,

被誉为“世界著名三大扣球手”之一,

人送外号“铁榔头”。

著名解说宋世雄用“一锤一个雷霆”

形容郎平在场上的霸气,

她和队友们一起,

创造了属于中国女排的黄金时代。

可紧接着,

长时间魔鬼式训练的弊端也出现了,

郎平撑不住!

那时候女排出国比赛,

坐飞机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教练都不放过她们,

让她们到机舱后面练蹲,

就是那句口号: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大强度的训练,

女排队员个个都是“伤痕累累”。

1985年世界杯,

战胜古巴队的庆功宴上,

郎平因为严重透支,一度昏厥,

被送往医院抢救。

“长期跳起扣杀、拦网,

使膝盖遭受了严重的磨损,

郎平25岁退役时,

膝盖磨损达到了六七十岁老人的程度。

多次膝盖手术后,

几乎整个髌骨软骨都没有了,

不能剧烈运动,

否则就会骨头碰骨头,非常疼。”

郎平嘲笑自己:

哪里是铁榔头啊,

这明明是纸榔头啊。

在这种身体条件下,

1986年,郎平选择退役。

和普通的运动员转岗不同,

郎平出乎意料地放弃了,

甚至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走出去,看一看。

郎平说:

“我不是为了镀金,

是希望自己能学点实在的、

科学的、真正有用的东西。”

于是,

全部身家只有90美元的郎平,

毅然决然地前往美国留学。

苦吗?

太苦了。

在《激情岁月——郎平自传》里,

这样写道:

“白天读书时的那顿午饭,
她不舍得去学校食堂吃一份快餐,
去超市买点沙拉酱、洋白菜、西红柿、火腿,
再买两叠面包一夹,
这样,花五六个美元,
一顿快餐的钱,
可以吃一个星期,
但吃到后来,见三明治她就想吐。”
为了挣学费,
她在10个夏令营当教练,
甚至还去国外俱乐部打球。
1989 年 9 月,
她去意大利甲A排球俱乐部摩德纳队打主力,
她是意大利排坛第一个中国队员,
也是第一个以世界冠军队员的资格去那里打球的运动员,
用她自己的话说:
“这不只是勤工俭学挣学费,
更重要的是,这对我们中国  
运动员的价值是一种证明。”
郎平在那里太突出了,
“真的,我的技术炉火纯青,
不是说大话,
我用一条腿都能赢她们。”
摩德纳队把宝全押在郎平身上了,
可郎平的腿根本撑不起长时间比赛,
半个赛季过去,
郎平右膝关节严重受伤,
缺席了四场球,
结果那四场球摩德纳全输了。
俱乐部老板脸都黑了,
天天旁敲侧击地问郎平腿怎么样。
拿了人家的工资,
郎平是咬着牙,
伤没好利索,
吞了4颗止疼片就上场。
“有一阵,软骨碎了,
小碎片就在关节里跑,
又卡在了骨缝里,
疼啊,
四周都是积液,
膝盖肿得厉害,
腿根本弯不了,
比赛前,先让医生把积液抽出来,
打完比赛再抽。”
就在这种情况下,
摩德纳队拿了意大利杯赛的冠军,
这是摩德纳队有史以来第一次坐上冠军的宝座,
郎平被评为意大利杯赛的MVP,
在当地家喻户晓,
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关于她的报道,
被称为:中国的马拉多纳。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郎平以优秀的成绩,
从新墨西哥洲大学的研究生毕业。
当时有人不理解,
郎平为什么会选择留学,
多年后,
大家突然醒悟:
我们需要一批人走出去,
如之前的郎平,现在的朱婷,
如之前的周继红,现在的郭晶晶,
我们需要海纳百川,
我们需要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

如果你要一样东西,不要等人家施舍,

自己走出去,争取。

04

鹰有时会掉到地上,

但是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

当时有人说了:

郎平在国外混得那么好,

不会回来了吧。

可是,

在每一次国家需要自己,

女排需要自己的时候,

郎平都站了出来。

第一次,

是1990年世界锦标赛。

女排教练说:

郎平,我们需要你。

作为一个退役的老运动员,

已经离开大赛4年之久,

没有做过系统的训练,身体远不如前,

还有很多朋友说:

“郎平,你是五连冠冠军队员,

又是世界最佳运动员,

你光荣退役,

这响亮的名声盖棺定论了,

可你再归队打球,

假如这次拿不到冠军怎么办?

不是没有前车之鉴,

体操王子李宁在1984年的时候多少光荣?

1988年没拿到冠军,

失败了,灰溜溜的……”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

结婚了,成家了,生子了,退役了,年龄大了,

就不能再打球,

但对于郎平来说,

排球是集体项目,

我做好失败的准备,但我不为失败而来,

我要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

1990年初夏,

郎平从意大利飞回北京,

扔下行李,

就奔向漳州女排训练基地,

和队员们一起摸爬滚打,

可惜,

中国女排在决赛中,

最后的关键球没有处理好,

只得了亚军,

那天,

“中国1号种子”郎平站上亚军的奖台,

整个体育馆响起了久久的掌声。

郎平却感慨得掉泪了,

就是她运动员生涯中最受刺激的一次比赛,

为了这次归队,

她确实忍受了巨大的痛苦,

主教练胡进说:

“郎平每一次都拼出全身的力气腾跃、扣球。”

1990年的世界锦标赛,

她倾尽全力,

发扬了“世界冠军”的精神,

虽然没有拿到冠军,

这一切,都被队员们都看在眼里,

她的努力、她的智慧、她的为人,
郎平带来的“女排精神”留在了队员的心里。

输赢算不了什么,

打世界大赛,又不是打世界大战,

我们打的不是利益,

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的精神。

海曼打了一辈子排球,

至死都没能成为冠军队的运动员,

但是,海曼的塑像矗立在奥林匹克公园,

没关系,下次再来!

第二次,

是在1995年。

1994年世锦赛,

中国女排出乎预料地输给了韩国队,

仅仅拿到第八名。

在家里看球的郎平,吓了一跳。

队员青黄不接,

教练意见分歧,

中国女排渐渐沦为一支二流球队,

时任球类司司长给她发电传:

“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

而当时郎平的女儿还不满3岁。

郎平说:

我干任何事情,

我要做哪些牺牲,

事先我都要想通了,

我总觉得,搞我们这一行世界尖端的东西,

必须得舍掉些什么。

如果,  

我认为亲情、友情、金钱对于我很重要,

我就不干排球。

我选择干,必须把这些全放下。

那年,

郎平回国接手女排教练,

放弃高薪合同,放弃家庭,

放弃女儿,放弃婚姻,放弃朋友。

当时,教练的房间是

10平米的小卧室,

每天都是宿舍——训练馆——食堂三点一线。

而她在国外是300平方的洋房和院子,

这种“等于没有生活”的生活,

对18岁的郎平来说没什么,

可现在郎平都35岁了。

后来,

有媒体公开了郎平当年的工资条:

98年974.55元,

有时候,

郎平和女儿一个月国际长途电话费,

加起来超过郎平的工资,

可她还不能打断女儿说话,

“我欠女儿太多了。” 

女儿甚至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我妈妈是女强人,

她获得过非常辉煌的成绩,

全世界有很多人崇拜她,

但我不喜欢女强人妈妈……”

就是在这样“众叛亲离”的情况下,

中国女排开始重返世界第一梯队

1995年世界杯,季军,

1996年奥运会,亚军,

1998年世锦赛,亚军。

当年,

古巴豪取8连冠,

几乎统治了90年代的排坛,

2亚1季,

已经是当时中国女排的最好成绩,

郎平被国际排联评选为“世界最佳教练员”。

“当然了,赢是最好的结局,

但不能说

拿了冠军就是拼搏,

不拿冠军就不是拼搏,

她们组队7个月,

世界杯第三,奥运会第二,

这些队员每天要湿6、7套衣服,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谁舍得把孩子整天放在球场里这么练啊

每个队员都呕心沥血了,

如果一定要她们一场不输,

输了就冷嘲热讽,这对运动员很不公平。”

鹰有时会掉到地上,

但是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

05

人活着,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能被国家需要,是更大的幸福!

郎平第三次回国的契机,

还要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说起,

那一天,

中国女排迎战郎平担任主教练的美国女排。

因为想回到女儿身边,

郎平从2005年就在美国队任教,

短短3年,

就让美国重回世界一流战队。

小组赛,

中国队2-3输给美国队,

郎平被骂惨了。

郎平用一本中国护照回应质疑:

“我只是作为一名职业教练,

接受了这份工作,

郎平属于中国,

无论走到哪里,

我时时刻刻记得,我是一名中国人,

我永远是中国和中国女排的一份子。”

2012年,

中国女排接连输给日本、泰国、韩国,

创纪录亚洲排名第四,

已经退无可退。

郎平再次在危急关头,

挺身而出。

她拖着伤痕累累的双腿,

接过总教头的教鞭。

只因为那句:

“郎平,祖国需要你”。

“我郎平从来不装,我都是玩真格的!”

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大国家队模式

从前,国家队是12个人,

现在,郎平选了30个,

30个不够,就选50个,

50个不够,就选100个,

优胜劣汰。

·全球聘请教练

从前中国女排从没用过老外,

郎导直接从世界各地,

聘请最专业的体能训练专家和伤病康复专家,

更专业,

更高效。

·首发和非首发轮换机制

从前,中国女排一套阵容打天下,

替补和主力,实力差距明显。

现在,郎平推出“大国家队战略”

只有首发和非首发的区别,

主力队员轮流坐庄,

一次比赛可以换20次队员,

采用不同阵容,

在大赛中应战不同对手。

·排球不只是我们的工作,

还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你会发现,

郎导的执教风格和30年前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

她不再压抑人性,

她不提倡剥夺,

她会盯着朱婷多吃青菜,

也会让队员去休息一下。

朱婷曾说:郎导,对我们来说,

不是一个教练,而是一个母亲。

是郎平慧眼识珠,选中了朱婷,

也是郎平,一手把朱婷培养成头号主攻。

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夕,

朱婷崩过一次,

郎平问她:

“你为什么打球?”

“为我爸妈”

“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

“成为你”

“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后来,郎平发给朱婷一封短信:

“我的学生遍布全球,

你是我最骄傲的一个。

大战当前,我相信你,你更要相信自己。”

伯牙遇子期,

莫过如是。

就像郎导说的: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

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

于是,

改头换面,全新出发的中国女排,

经历了一系列的切磋适应,

把每场比赛都当成实验来打。

终于在2015年迎来转机。

2015年世界杯,

中国女排拿下冠军,

捧起了已经20多年没有接过的奖杯🏆。

2016年,

里约奥运会,

中国女排接连输给荷兰、塞尔维亚和美国队,

以小组第四的成绩挺进淘汰赛。

迎战东道主巴西队。

自2008年以来,

两队的交手记录,

巴西队以18-1,占绝对优势,

外界以为:

这两只队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中国队会直接回家。

摆在郎平和中国女排的面前只有2条路,

一:放下一切,轻装上阵

二:畏手畏脚,死路一条。

郎平那一代是苦过来的,

背负着沉重的包袱:

“过去的包袱有我们来背,

你们应该有自己的排球,

放开了打,豁出去打,

我和你们在一起。”

如果你看过2016年那场中巴大战,

一定知道:

一分一分咬下来,就是杀出血路。

比赛时中国女排被巴西球迷全场开嘘,

郎平跟女排说,

“我们有上亿球迷在远方观战,

我们不孤单,

他们越是嘘我们,

我们越要发好,抛好球,狠狠地打!”

那一场跌宕起伏,

险象环生,

中国队先是0:1落后,

再是2:1反超,

然后被扳平,

终于在第五局,

战胜两届奥运会女排冠军巴西队!

没有人敢相信!

这场比赛之后,

那届奥运会,

中国队简直气场全开,所向披靡,

谁来打谁,

中国女排愿意接受任何世界强队的挑战!

打出气势,不留遗憾,

先后拿下荷兰,塞尔维下,

时隔32年,

夺得奥运会冠军,

再次登上世界之巅。

小时候,

郎平把能进北京队当作一种光荣:

后来,

她又把进国家队当作一种光荣,

进了国家队,

她想能为国家争冠军才是最光荣的。

现在,她作为国家队领队,

为祖国拿回荣誉,为女排赢回尊严。

郎平没有辜负女排,

没有辜负祖国,

更没有辜负她自己。

06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在郎导指教的这几年里,

从15年世界杯,中国女排获得冠军振奋士气,

到16年奥运会,创造奇迹,写下历史的注脚,

再到19年世界杯冠军,证明女排仍然是世界一流战队。

郎导,无愧。

她每一次比赛的目标,都是:

升国旗,奏国歌。

但她也深知:

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内心还不够强大。

等有一天我们内心强大了,
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价值。

今年东京奥运会,

中国女排折戟赛场,

但是最后两场,

明知没有晋级的希望了,

姑娘们还是没有放弃,

顽强拿下了胜利。

其实这就够了,

作为强者,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困难,

谁能保证会一直赢呢?

而现在,

我们的内心也已经足够强大,

我们看到了每一分背后的不易,

也看到了重头再来的勇气。

东京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最后一场,

3:0战胜阿根廷后

姑娘们围成了圈,给朗导鞠躬,

哭花了脸,哽咽不止,

有遗憾,也有抱歉,

更是不舍:

这是郎导的最后一场了

朗导一个个拥抱:

祝你们一切都好。

东京奥运响起了: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一定有彩虹。

这八年,

郎导到过巅峰,

也跌过低谷。

我不想说什么英雄迟暮,

哪怕最后一个腹地,

将军也分厘必争,

仍然坚持打完最后一颗子弹。

从曾经的世界级“优秀运动员”,

和如今的“世界最佳教练员”

郎平,挺过了两个奥运周期,

完成了中国女排历史上世界大赛“十冠王”传奇。

她是女排的英雄,

也是我们的英雄。

她明明有名有利,

可以高高挂起,

却三番四次拯救中国女排于危难之时,

无非放不下,舍不得。

几十年沉浮,

一路走来并不平坦,

所有选择全凭热爱。

无论外界如何评说,

但对郎平而言:

所有吃的苦受的累都值得,

成败得失,高低起伏,

都是这个过程中必须经历的,

都是获得,都是财富。

从2013年,

第二次接过女排的接力棒,

每一天、每一秒都压得她

一刻都不敢松劲儿,

这一次她终于可以歇歇了。

用朗导的话说:

我不能保证自己做对做好了所有的事,

但是保证做好了每一天,

竭尽全力,

鞠躬尽瘁,

无愧于心。

(妈妈在世的时候给郎导贴膏药)

也许,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叫她朗导了。

排球场边再也不会有那个一头利落短发,

戴着黑框眼镜,

满脸严肃,

字字珠玑的身影了。

可是,

赛场外,

永远会有一双温柔而笃定的眼神

注视着她们,

鼓励着她们,

属于郎平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07

到底什么是女排精神呢?

不是赢得冠军,

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

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

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

眼中充满坚定。

跌倒了没关系,

嘲笑也没什么,

大不了重头再来,

我们不会放弃,不会转弯,

直到那一次夺目耀眼的胜利。

奖牌可以生锈,但荣耀和精神绝不生锈!

纵观中国体育发展史,

你很难找到某一项运动,

几十年来热度不减,

甚至还能成为鼓舞一代又一代人前进的力量,

但中国女排做到了。

女排是一面旗帜,

女排的气势,

振兴了一个时代,

更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

燃命为灯,精神永存。

不管别人还需不需要中国女排,

我需要,

我相信,你也需要。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生活本身就是搏斗,愿你我都加油。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

而是要努力去赢。

别忘了文末【点赞】和【在看】
参考资料:
1.郎平——《激情岁月——郎平自传》
2.郎平——《郎平日记与书信》
3.电影《夺冠》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