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收天下兵器与汉代尚武
秦是战国后期由一个诸侯王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以咸阳为都城的幅员辽阔的国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王朝。汉是继秦朝之后出现的统一王朝,汉武帝刘彻统治的50余年(公元前140-前87)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武术文化形态在秦汉时期皆有很大发展。公元184年开始的黄巾起义,持续十多年,瓦解了东汉王朝。公元189年,东汉政权被权臣逼迫迁离洛阳,至220年魏国代汉,历史进入三国时期。
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在其发展史上比较突出的表现为: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武术著作较多地面世;刀渐而取代了剑在军事上的地位,剑逐渐转移至非军事用途并继续发展;作为中外武术交流的先声音——汉刀及汉代刀、剑之束,以及相扑、角抵活动东传日本。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国家统一和专制皇权,其重大措施之一便是收缴天下的兵器。《史记·秦始皇帝本纪》评述:“(秦王)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X,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收缴天下兵器,实际就是在民间禁武。
秦王朝虽禁止民间习武,但军中习武的活动仍蓬勃发展。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秦国曾建立过一支战斗力极强,“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庞大军队。(《战国策·秦策》)。秦王朝建立后,大将蒙恬亦曾率三十万大军北御匈奴。1974年开始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了仿秦宿卫军制作的陶质卫士佣和拖马车的陶马6000余件,并探明尚未发掘的二号坑有武士佣、陶马佣4000件。近万件陶质战佣分别组成步、弩、车、骑4个兵种,或手执弓、弩,或执青铜刀、剑、戈、矛、戟等实战兵器,面向前方。通过秦军武器装备的配置,可以大致窥见当时军中习武之一斑。
秦时北方匈奴势力受到遏制。汉初,匈奴始向中原大规模侵扰。当时政论家晁错分析了汉、匈双方兵制的特点及兵力的长短之处,指出汉军多优于匈奴,首先数量上占先;但匈奴却居于主动,原因是匈奴骑兵机动性强。两军向抵,倘汉军驰救,“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又入。”故而晁错建议移民充实边区,普遍建立守备,“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教民以应敌”,即把边民训练为“亦兵亦民”、“兵民合一””的常备武装力量。汉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汉书·晁错传》)。《通考》卷一五O载:“汉初,兵农不甚分。如冯唐吏卒皆家人子弟,起田中从军。而后汉《礼仪志》,谓罢遣卫士,必劝以农桑。”这实际正是“教民以应敌”的结果。1975年成都曾家包出土的东汉一号墓东后室北壁下部,有一幅表现“兵农合一”、“劳武结合”的石刻。画面上有人织锦,有人赶马拉车,有人在酿酒,鸡鸣犬吠。在表现种种生产生活的图像之中,皆立有一个兵器架,上面置放着三股叉、戟、剑、盾和弓箭等,“亦农亦武”的情景跃然画中。而后的“屯垦”,亦实为“教民以应敌”的发展。
“教民以应敌”,为战胜北方匈奴的威胁打下了基础。然而要彻底抵御匈奴侵扰,则须主动出击与匈奴决战,击溃或歼灭其主力,这就要求组建庞大的常备军,并努力训练为劲旅。高祖时,即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并非常重视将士的训练考核,“常以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汉官仪》)。
汉王朝特别重视骑兵的建设,汉高祖刘邦便设置并健全了马政机构。文帝时,晁错提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预示修“马复令”,规定凡民间养马一匹的,“当为卒者,免其三人,不为卒者,复其钱耳。”(《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鼓励人民养马。这项政策立竿见影,西汉王朝迅速组建起了庞大的骑兵部队。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率14万骑入侵到距长安仅300里的甘泉地区。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10万以备御,骑兵数量竟达10万之众。汉武帝时,又组建了侍从皇帝和警卫京畿两支部队。侍从军分三支,即期门、羽林、羽林孤儿,皆由善骑射者组成。“羽林”意即“如羽之疾,如林之多”。守卫京畿的禁卫军共分八支,即“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由八校尉率领,故而又称为“八校尉”。屯骑、越骑、长水、胡骑为骑兵,占禁卫军的一半。汉匈战争中,骑兵已取代步兵成为汉军主要兵种。汉军一次出征的骑兵,2万、3万、4万、5万、6万、10万不等,最多达18万。
重视武备,再加上其他政治、经济的因素,导致了汉匈战争中汉王朝的胜利,也促进了武术本身的发展。汉代弩射的发达显然与汉匈战争开大阵直接相关,而刀取代剑的地位则与刀的劈杀更适于骑兵有关。尚武之风,一直雄劲于两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