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三国(5):刘备登场,德先行

上篇交代,因黄巾军叛乱,张角一军来犯幽州边界,情势危急,幽州【注1】太守刘焉,发榜各县召集义兵,榜文行至涿县【注2】,这才引出刘备,正式登场。

刘备登场  德志先行

于是桃园结义的故事正式开始,刘备首先出场,我们仔细看原书的行文顺序。首先交代的是他的品性与大志:“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大家一定觉得奇怪,为何作者一上来先写的,不是汉景帝玄孙这样的帝王之后的出身,也不是姓名呢?

原因只有一点,作者著书,旨在通过人物故事,表达义理。写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关键人物,首重德行,一句“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就定下了他的基本品德——心仁,理性稳重。并有大志,什么大志呢?济世安民。桃园结义的誓言,将会具体展现。

德与志,这是古代君子最基本的要素。无论为王还是为臣,君臣一体,同心同德,共同上演君臣之义,此理相同。因此作者首先交代这两项基本信息,表明这是刘备能成就帝王功业的两大关键要素。整部作品描写刘备时,必将以此为核心,刘备的形象必然成为仁义之君。义理中重点会突出刘备的仁厚之心。因此,将来我们会看到,刘备辞让陶谦的徐州,不夺刘表的荆州,火烧新野后逃避曹军追杀的过程中,因不忍放弃追随的百姓,几乎丧命等过程,都写的十分详尽,尤其是把徐州让给吕布,被吕布追杀的章节中,刘备居然对人感叹,得到不一定值得高兴,失去也不一定就是坏事,非常豁达,就是为了表现古人笃信天命的同时,坚守仁义之道。

为何不好读书?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是君子,必为读书人,那为何开头会有那句“那人不甚好读书”的句子呢?这个答案,作者会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章节中,对大儒与腐儒的区别论述中,讲的非常透彻。汉朝末年,道德人心走向了败坏,很多读书人已经忘记了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进行实践。看看当时汉末的读书人,虽然满腹经纶,就算是四世三公的出身,比如袁绍袁术,兄不友,弟不恭,心胸狭隘,用人不信,待人不仁,君臣不和,成了追逐名利的小人。纵然读万卷书,却不付诸实践,最后失去人心,众叛亲离,被曹操灭掉,有何意义。因此,作者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表明刘备读书也许不多,但做人天生就有君子的秉性,比那些天天读书,行为却背离圣人教导的腐儒,要强多了。

其实成为君子,不一定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多接触贤者,见贤思齐,就是孔子的教导,也就是一条捷径。这是孔子自己的观点,如果大家读过《论语》的学而篇,就会知道,孔子与弟子有过两句对话: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身为弟子,首先要做的,是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长辈,出门在外,如同对待兄弟一样友善待人,言行谨慎,广泛仁爱众人,亲近仁义之人,这些都做到了,才去读书学文,掌握更多的学识。孔子讲话的重点在于孝悌忠信等义理的实践和亲近仁者,见贤思齐,把读书学文,放在第二。

弟子子夏听了孔子的话,就将自己的理解对孔子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向贤者看齐,端正态度(此为亲仁),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此为入则孝),侍奉君王,能交付身心,对朋友,言而有信(对外的言行),即使此人说自己没读书,我也要说,这人已经学过了,真正懂得了学问的真谛。

因此,《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在还原孔子对学问的真义,君子的真谛不在读书的多少,而要看人的行为。文中后来写到“玄德幼孤,事母至孝”,玄德是刘备的字,幼年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敬。这就是说刘备的行为符合君子的本质,圣人的教导。

景帝玄孙   家境贫寒

之后作者才描述长相、帝王之后的出身、名字和当下的贫寒家境:“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卖鞋)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

预言必出贵人  帝王之命

(0)

相关推荐

  • 素说《论语》:卫灵公篇(三)

    一.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03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二.释  解  老师说:"仲由呀!君子通过学识的'一以贯之'的修行,成就的仅仅是知识义理的入之于心. ...

  • 素说《论语》:季氏篇(七)

      一.原 文   季氏第十六 16.0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二.释 解   老 ...

  • 刘梦溪 | “忠”和“恕”究竟指的是什么?

    摘要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 ...

  • 义解三国(6):张飞大义助刘备,刚柔相济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 ...

  • 义解三国(12):乱世难题,唯德能解

    在<三国演义>里,我们会吃惊地发现,这部书中描绘的古代社会,跟我们在电视剧看到的完全不同.古人断事,德为核心,礼法和武力,都是辅助,歪理无法立足.即使胆小的人一时迫于武力,不敢说话,但思想 ...

  • 义解三国(1):《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中国人熟知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三国历史的上百个经典人物故事,大多出自<三国演义>,但它的原型,却来自<三国志>,那么这两本书,区别何在? 简单的说,前者是小说,就 ...

  • 义解三国(2):何为义?

    <三国演义>演的是"义",因此开卷的第一个经典故事,就是"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在张飞的桃园结成了没有血缘的义兄弟的关系.那么这个" ...

  • 义解三国(4):张角恶用道术,宗教邪变

    "黄巾贼"定位史书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注解: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这句话是史书<三国志>"先 ...

  • 义解三国(7):桃园结义,重在誓言

    关羽: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刘备与张飞相遇后,接着就是关羽的出场.张飞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关羽则貌若神将,一身神威,令人一见心生敬畏.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 ...

  • 义解三国(8):张飞怒鞭督邮,蕴含两大目地

    张飞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第二回的一个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为了表现张飞正直仗义,敢于为民除害的品性,它还成为详尽描述灵帝时期,宦官"十常侍"把持朝政,为所欲为,欺君 ...

  • 义解三国(9):以书传道,为人解惑

    天经地义:天在导  地在演 古人做人讲"天经地义",不仅仅指符合天理与人道.<三国演义>其实就在揭示"天经地义"的另一深层内涵:朝代的更替,是天在经 ...

  • 义解三国(11):董卓谋废帝,卢植驳谬论

    百官众将,找到被宦官劫持的汉少帝与陈留王后,来到京城的西凉刺史董卓,便趁乱而入,以保驾的正当名义,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接冲到了少帝的身边.等于直接将朝廷众臣和帝王,绑架在手,因此,他很快做出了废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