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音(第三辑)
童音(第三辑)
母亲说:“大事都是轻轻的做成的。”佛法说:“悟道就在每天的三餐里。”母亲和佛法都是生命的终极关怀,是美丽之肇始,是力量之源泉。孩子是,人心接近母亲;长大后,人心接近佛法。人心还是那个人心,母亲还是那个母亲,佛法还是那个佛法。因此,看一个人的本源,只需看一个人的童年。这一辑《童音》是孩子们的短文,当时写的时候,我只给他们主题,没有给题目,所以这里的题目都是我根据孩子们写的内容拟定的。的确,孩子们写的不错,更为具体的分析,我已经缀在每一篇文字之后了。我切实的感受到,童年是学习观察、体会和写作的最佳时期,以这里的文字为证。有怎样的文字,就有怎样的童年,有怎样的童年,就有怎样的人心。在这个时候,写给孩子,送给孩子。
时光中的叶
秋天,坐在柳树下,小溪边,翻开书时,一片落叶悄然落下,落在我正读的地方。然后滑落,滑落到溪水中去了。水流并不急,它浮在上面,静静地,慢慢地,漂着。像一条小船,漂流在岁月中间,时紧时慢,时常看着风景。一路走来,一直漂去。它无所谓人生的波折,只是漂在不停地流逝的时光中,永不停歇。我呆呆地看着,看着它愈漂愈远,它似乎也看着我,这样,一直到溪水的尽头。
——崔笑醍
【江一点评】
笑醍笔下的落叶,不仅漂在空间里,比如风中、书上、水中,还漂流在时光中。这一点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笑醍抓住了这个时空的完美结合,从而将落叶与人生进行了诗意的对比,可以说这是文中的核心之笔。因此,这段小文不仅给我们以落叶之美,还给我们诸多人生的思考。
落雪
夜晚,我听到了雪声,走近阳台的窗口,是玉屑撒落的声音。仰头,天空成了暖暖的玫瑰色,似乎是为了和逼人的寒气交相辉映。侧耳,沙沙声从房顶,从树梢,从若有若无的风的呼吸里,渐渐弥漫开来。伸手,一片片轻盈的花瓣飘落在掌心,凉意沿着指端荡漾到心田。
——刘冠希
【江一点评】
冠希笔下的雪,不仅是眼中的雪,还是耳中的雪,还是心中的雪。作者运用各种感官,将雪的形态、温度、灵性呈现在我们面前,再者,文字优雅、空灵,绝无烟尘之气、之味,读来使人忘忧,整个人沉浸在落雪的美的迷梦里。
醉桂花
花儿布满了整整一排桂花树,于是,每一棵树上都像撒落了一层或金黄或淡黄的碎金。走的欲近,清香味儿愈是浓郁,香味儿自鼻入肺,然后浸染了我的整个身体。静静观赏,我看到的是花儿吐露芬芳的静默,它们就这样安静地用清香创作秋天的歌谣,诉说生命的真谛。
——任凤仪
【江一点评】
桂花的香味可以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这是这段小文的魅力所在,桂花,不仅有味,还有形、有色,如金黄或淡黄的碎金,在平凡中透露着高贵,可以看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凤仪不仅是用眼而是用心来观察桂花,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么美的文字。另外,文字本身也带着极为深刻的人生思考,比如最后一句。
急秋雨
雨毫无征兆地来了,只不过一晚,似乎每一样东西都变了样子。天灰蒙蒙的,像笼着一层灰雾。花已经凋落了大半,没落的,也残缺不全。小草略微好一些,不过也趴在地上,丝毫不见往日的生机。这种景象让我联想到一件东西:秋天。雨的性格太急躁,夏天还没走,它却叫来了秋天。
——张梓暄
【江一点评】
“雨的性格太急躁,夏天还没走,它却叫来了秋天。”这句话在小文的结尾处点明作者的心曲,对夏的眷恋,对秋的轻愁。但又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没有半点儿突兀,在于前面对花草的细腻描写,这文字饱含了怜爱与不忍。梓暄是一个在文字上有灵性的孩子。
醒冬
冬天,在我们不经意间便悄然飞逝了。转眼间,冰都融化为水,为小溪增添了几分美丽。柳树在冰雪气息的覆盖下沉睡了一冬,这时也醒来了。她在自己的镜子里梳理着秀发,期待着它们快快生长。坐在柳树下,听着不远处悠扬的笛声,看着鸟儿在碧空中自由的翱翔,它们偶尔在柳枝上驻足,欢快的交流着春天的滋味。我俯下身,嗅着草地上那独特的泥土与新草酝酿的香味儿,真令人陶醉。
——徐一嘉
【江一点评】
一嘉的这篇文字,情与景的结合做到了恰到好处。冬像睡醒了一样,焕发出了喜人的活力,冰融化了,柳发芽了,鸟鸣叫了,笛悠扬了。这一切都让人陶醉,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对景物的描写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且富有变化。
月荷
夏夜,淡淡的月色洒在池中,波光点点,美丽动人。池中的红莲与碧荷汲取着月的精华,霎时,一阵清风吹来,它们翩翩起舞,荷涛声中蕴含着大自然赋予人间最美妙的音符和旋律,时而安静平缓,时而急促热烈。我向前走了几步,离池塘和月色跟更近些。瞬间,仿佛也有朦胧的月光从荷叶上散发出来,笼罩在我身上。顿时,我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感动。
——张思聪
【江一点评】
思聪的这篇小文,描写的极为细致,其选择的景物也富有意蕴,如月色、红莲、碧荷、清风、荷涛、音符、旋律,这些词语是没有烟尘之气的雅词。此外,里面的细节也极为动人,如“我向前走了几步,离池塘和月色跟更近些。”为何要离的更近一些,不言而喻。最后一句,情感也极为澄澈。
一抹红
在清澈的能够见到水底石头的池中,有一抹红,红的姿态像玫瑰,是那样的鲜艳。红上,结出了白瓷,那是点缀着绿边儿的白瓷,我想这荷也是唐代名手画的吧。每个白瓷都是纯粹的,圣洁的,白里透红,红里映白,辉映着水里的光。每个荷上都流露出日月的精华。在这池边,我已流连忘返。
——代永昊
【江一点评】
永昊这篇短文,对荷花的描写,极为含蓄。他没有直接喊出莲荷的名字,而是用红和白来指代。似乎不愿用直呼其名的粗鲁方式来打搅莲荷的优雅与美丽。作者在红和白之间进行联想和对比,观察极为仔细,笔触极为细致,细读来,似乎有凉意袭来。
荷的释然
无数次邂逅荷,便坐在静谧的荷塘边,欣赏着她那俊俏的身姿,自己也不知不觉陶醉了。清晨,来到荷塘边,天还是蒙蒙的亮,有一层薄薄的水雾环绕着荷塘,仿佛仙境一般。虽不及山间流岚缥缈之美,但她倒别有一番不可打破的宁静。薄雾渐渐散去,一池清秀的荷亭亭玉立,莲儿的粉儿,由上到下,好像少女的脸颊,微风吹来,荡起一阵清波,它们在清凉中的微笑。不必再看了,我站起身,在慢行中回首,还是那抹粉红,我释然了。
——崔笑醍
【江一点评】
一位有着些许忧郁的少年,清晨的莲荷在静静的风中将其治愈,这是生命之间的真挚对话。作者有着敏感的眼睛,他面前的莲荷,好似一位仙境中的少女,瞬间给了少年前行的勇气。之所以能以文字表现这种摄人心魄的意境,在于作者细腻的笔触。
碗莲
冬天,已经没有什么荷了。唯一能见的,只是盆里的碗莲。碗莲不好养,但只要养活了,她是异常美丽的。那娇小的身体展现出美丽的花,却并不娇嫩。由于小,她的五官显得十分精致、紧密,表面的角质层堪称完美,配上一滴清露,这几乎是微小的奇迹,是比荷花要美丽的。倘若盆里的水多了,叶子泡在了水中,便形成了更美的景象:莲叶像水晶一样,要把水切开,成为明亮的镜子,银灰色的水晶还辉映着金色的阳光。这实在是太美了。即使不懂欣赏的人也会禁不住看上半天。小巧、精致、美丽的碗莲使我在冬天也能看到清新入骨的美景,领悟莲荷的神韵。
——聂天祺
【江一点评】
天祺的这篇文字让我想到了摄影或者绘画,碗莲如一个富有生机的精灵,一点点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么精致,这么美丽,如在面前,这与作者心灵的感受力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孩子纯熟的文字功底。此外,作者对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也为小文增添了华彩。
凝望的白杨
学校围墙边,我们一般不去,但每天都能路过,那里有几棵白杨树。我们一般没时间欣赏,但它依然那么不偏不倚的立着,不知度过了多少春秋,它们只是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学生,风里雨里依然在。它们显得很安详,永远都在那个位置,做自己的事情——立着。看久了,其实它们的姿态是很帅气的,它们的色彩、形态、枝叶,都是很美的。不过,它们对这方面,似乎毫不在乎。它们只管立在那里,不断生长,即使光滑、白里透绿的树干都褪了皮,成了粗糙、干巴、没有色彩的样子,它们仍然不在乎。因为它们里面是湿润的,流淌着永远在流淌着的东西,直到永远。
——聂天祺
【江一点评】
天祺这篇对白杨的描写文字比较成功,因为白杨树虽然美丽,但她的美,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发现。而作者在文中发现了,其实是一种守望的精神。再者,作者眼中的白杨树不是静止的白杨树,而是动态的,作者不仅看到白杨的高大、光彩,还体会到了白杨在风雨中的磨砺。
小松
晚秋,一些植物挺不住了,开始完全的枯萎、凋零,败坏的叶子满地都是,我想找到一棵精神的树,但没有找到。正要离开,忽然一片朦胧的绿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棵傲然挺立的小松。虽然小,但它很茁壮,满身长满了绿针,它们似乎要把自己的绿布满寥廓的天空。看着它,我心里满是惊讶,突然,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解朝佑
【江一点评】
一开始,朝佑就用对比的手法,将小松与其他植物进行暗对比,本以为自己的寻绿之行要失败了,可是在最后的时刻发现了挺立的小松,这是多么幸运、多么难得。对小松的描写虽然少,但却字字精炼,尤其是最后的部分,“它们似乎要把自己的绿布满寥廓的天空。”这是多么正能量的想象呀。
月下的白杨
将近傍晚,一抹红铺在白杨的枝叶上,这样也将那片枝叶点缀成了淡红。暮色降临,寒风凛冽,白杨挺立在坚硬的冷风里。渐深的夜丝毫遮不住白杨的英姿豪气,淡淡的月光下,白杨散发出纯银色的光芒。我心中释然,拍拍裤管上的尘土,慢慢地,慢慢地,走向大路。
——王云婷
【江一点评】
云婷将一个场景描写的如此富有韵味,其中也有着不凡之处,如时间的变化,由夕阳西下到暮色降临,在此期间,作者与白杨有着心灵与生命的对话。最后“我心中释然,拍拍裤管上的尘土,慢慢地,慢慢地,走向大路。”满富象征意味,引人深思。
雪松
一场风雪过后,整个世界都换上了银装,一切都被雪包裹着,路旁的几棵矮松也不例外。每一个松针的针尖上都泛着点白,远远望去,银光闪闪,有些地方还露着绿,绿中泛着白,白里露着绿。绿的地方越绿,白的地方就越白。若是树顶上再加点金黄就更加完美了。踏着雪,在小路上边走边欣赏这雪世界,多么浪漫呀。伸出手,一朵雪花绽放在掌心,渐渐融化,凉意一直传到心间。
——丘建源
【江一点评】
建源的这篇小文描写极为精致、细密,有两处最为精彩,其一,“绿中泛着白,白里露着绿。绿的地方越绿,白的地方就越白。”不仅有着文字之妙,其中的理趣也让人生喜。其二,“伸出手,一朵雪花绽放在掌心,渐渐融化,凉意一直传到心间。”这一情节的设置也富有深意,此时的作者,似乎有所感悟,但又不能一时说出,其实,也不必道明。
华灯下的松
松,在雨里静默着。华灯初上,丝丝点点的雨落在脸颊上,不温柔,也不狂暴。我望着眼前的松,它虽没有那么笔直高大、枝繁叶茂,但显得特别精神。绿的发亮的松针一簇簇的盘旋在眼前。几抹棕色的身影映入眼帘,这是整棵树的精华,它们如松针般整齐,这一切让我眼前一亮。
——安晨曦
【江一点评】
晨曦的这篇小文的精彩之处在于视角转换做的极好,含蓄非常,不动声色,由对松针的描写到对松树躯干的描写,而且能将躯干与松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夕阳梦
黄昏已至,灯火迷离的村庄旁,天上火烧般的云朵倒映在静静的烟河里。微风拂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小麦的清香。我坐在烟河边,默默地观望对岸的白杨。在夕阳的照耀下,白杨好像镀了一层薄金,枝叶在风中微微摇摆。在叶子细碎的空隙间,一束束金色的阳光从中穿过,落在水面上,忽明忽暗,非常好看。高大的白杨树上,一片片绿叶正努力地绽放着美丽、短暂但又无悔的青春。红日,红云,绿树,清水,还有金黄的麦田。我看呆了。
——乔庆滨
【江一点评】
庆滨的这篇文字,层次感很强,写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同时色彩缤纷,有红、有黄、有绿,在怀疑他只是简单的写景时,他最后的四个字告诉我们文字中透露出莫名而深刻的喜爱之情。写的真好。
看不见的风
漫步在小区的柳树林里,看着风带着落叶飘零。树叶被风轻轻扬起,在柳枝间静静的拂过。风是一种奇妙的东西,轻时,它可以让人身心清爽,重时,则可以毁灭万物。它是看不见的,可又无处不在。它可以取走一切,也可以带来一些东西,比如我的思绪。
——李思瑶
【江一点评】
思瑶是一个心思细密的女孩儿,但却不愿意表现自己,她的文字如其人,有着含蓄但绝对真切、深刻的美,如这段文字,一阵风吹来,作者看似随意的思绪,但在最后,“比如我的思绪。”却让人心生怜爱。
桐下风
清晨,我坐在窗前。一阵风吹过我的脸颊,顿时,我感到一丝凉意。几片梧桐叶被吹落下来,落到地面上,伸出手,一粒粒细沙落入掌中,凉丝丝的,这凉意沿着手掌荡漾到心田。
——赵泽旭
【江一点评】
泽旭的这段文字对风的描写极为细致,在于他借助了桐叶、借助了细沙,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夕阳映月
坐在郊外的草地上,我虚度了一下午的时光,看着夕阳西下,那金色的美景不禁让我陷入沉思,时光在悄悄的流逝,陡然已经到了傍晚,我恍然清醒,准备起身离去,却在转身的瞬间呆住。那挂在天边肤色如练的圆月散发出优雅、神秘的气息,月湖上有一点银白,那是月的倩影,而月湖这时也更显得窈窕动人。湖中亭亭玉立的莲荷变得清爽、迷人。我不忍打搅这一切,静静地,静静地,我转身离去。
——吴晨彤
【江一点评】
晨彤的这段文字,最美之处,在于用情之深。开头就说虚度了光阴,似乎这颗忧郁的少女心已经在沉思中顿悟了,而眼前的美景只是上天给予她的额外恩赐。所以,最后她说:“我不忍打搅这一切,静静地,静静地,我转身离去。”
灯火照心
不知不觉,夜,悄悄地来了。我看着远处亮起的灯火,她照亮了暗夜,坐在妈妈的单车上,我看到它们有规则的闪动着,比天上的星星更耀眼,比晶莹的萤火虫更活泼,在夜的衬托下,它们越来越亮,它们不仅照亮了暗夜,也照亮了我的心,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李思瑶
【江一点评】
思瑶的这篇文字,和她以往的文字一样,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在最后点题,让人心灵震颤。“它们不仅照亮了暗夜,也照亮了我的心,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是一种极为成功的技巧,毕竟景物总是要与自我发生关联,这样的文字,才算是美的。
夜的精灵
华灯初上,斑斑驳驳的灯火在夜色的衬托下更加璀璨,柔和的白光透过古典琉璃一般的灯罩,洒在随风浮动的湖面上。在湖水的摇荡中慢慢破碎,化为光的碎片,随着湖水的起伏,闪烁着的银白的碎光,还有远方橙色的光点,逐渐化为夜的精灵,为晚归的人指引回家的路。夜依旧,灯火依旧,只是我的心里随着璀璨的灯火,多了一场思乡的梦。
——张梓暄
【江一点评】
我说过梓暄是一个在文字方面有着灵性的女孩。她这篇是最美的,意境美,文字美,情感美,而且处处的美,都美的符合逻辑。最爱她最后的一句“夜依旧,灯火依旧,只是我的心里随着璀璨的灯火,多了一场思乡的梦。”道出了不知多少人的心声。
明月下的姥姥
盛夏时节,傍晚,一家家的灯火逐渐亮了起来。我与外婆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听着鸣蝉在树叶间长吟。月亮越升越高,直到皓月当空,照的天地分外明。夜渐深,我倚在外婆的肩膀上,呆呆地看着高高挂在天上的明月,不经意间低头,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斑斑驳驳,恰好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这美好的夜景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时光荏苒,月亮依旧,可我与外婆,都不似从前了。外婆的肩膀变得瘦弱了很多,但我和外婆的情感更加浓郁了。
——郭宇飒
【江一点评】
宇飒这篇文字读来有两点突出的感受,其一,美,在于她对灯火和月色的精致描写,其二,暖,在于她将美景与姥姥结合在一起。两者结合,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懂得审美,懂得生活,懂得感恩的人。让人在感动中欣赏美,在美中感受着感动。
月色渔火
湖城墙外,静谧冷清。偶有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同时从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犬吠声。月亮绕过高大的城墙,将明澈而不炫目的月光洒在河面上,只见水波粼粼。凉凉的河水,倒映着森森的树影,巍峨的城墙,还有那轮明月。远眺,能看到几点渔火闪烁着、跳跃着,发出昏黄但温馨的光芒,为这秋夜添了一丝温暖。
——晁郡
【江一点评】
这篇短文的优点在于层次丰富,意境静美,作者能够将大轮廓中的景物用简介的文字进行点染、勾勒,从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在静美的环境中,也有着人的活动,如“远眺”,同时也有着朦胧的情感,如“为这秋夜添了一丝温暖”。
月色羽翼
幽蓝的天幕上,明月如银盘散发出清冷的寒辉,远处山上昏黄的灯火也不甘寂寞,眨着眼睛引我前行。我慢慢地来到了海边,坐在一块巨大的礁石上。远处,在水天一色的地方,皎洁的月光把它勾勒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我陶醉了,伴着月色的羽翼,陷入了沉思。
——赵子涵
【江一点评】
子涵的这篇小文,在写景上的精彩,一是具有逻辑性,符合现实,因为作者是在行走中,所以“远处山上昏黄的灯火也不甘寂寞”就显得真实可信,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二是层次感强,有远景,也有更远的景,三是有情感,有思考,如“我陶醉了,伴着月色的羽翼,陷入了沉思。”其中,月色的羽翼,用词极好。
编辑:江一
2017年12月28日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衡水市作协委员,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韵》编委,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诗集《桃花坞雨》、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曾长期负责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的指导工作,并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河北省决赛评审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