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悦读】游德福散文《过年的粿子》
《过年的粿子》
游德福(江西)
“花生豆子米泡糖,酥子仁片瓦角丁……”随着年纪的增长,许多记忆已经渐渐淡忘。可是,这句儿时过年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始终镌刻在记忆的刻板上。因为,那个时候,过年就是过一个粿子的年啊。
“累食,累食”,这是老家人的口头禅。所以,客家人每年到了腊月,“忙年”了,都要忙忙碌碌的做好多品类、相当数量的粿品,前面提到的“花生豆子米泡糖,酥子仁片瓦角丁”是不能或缺的传统馃子。老奶奶说了,倘若连这几样馃子都没有,那还怎么叫过年呢。
腊月前,年酒蒸好了;腊月里,黄元米果打好了,老家人“忙年”就进入“做粿子”的“喷香”阶段了。做馃子的烹调方法,分油煎、沙炒、上架子等。所谓油煎,就是用油炸。油炸粿子一般有酥子、仁片、瓦角丁三大类;酥子里面又分酥子、丈元红、麻蕾子;仁片中包括玉兰片、眼镜酥等,瓦角丁就“独卵宝”自己“一兄弟”,是用米粉、面粉加姜末、蒜泥、辣椒、盐一起和匀擀薄切成菱边四角形再用油炸,吃起来又香又辣又脆,格外讨人喜爱。在做油粿子的同时,老家的女人们还要用细细的河沙放锅里加热制作“炒货”,按常规大都有炒花生、炒豆子、炒番薯片等等。那“上架子”又是什么呢?嘿嘿,就是打米泡糖哦。
米泡糖,是老幼皆喜爱的一种精工细作的馃品。制作原料是大米、白砂糖、花生仁和芝麻等等。原先没有出现用一个大肚子铅罐旋转在风箱火炉下加热膨化“爆米花”的时候,人们大都是直接将稻谷放热锅里炒爆米花。在制作米泡糖的过程中,首先要将白砂糖熬成黏黏稠稠的糖汁液体,然后将爆好的米花倒入锅中加热,再将熬制好的糖汁液体以及花生仁、芝麻等作料掺入拌匀,最后将搅拌好的米花糖起锅,放入固定的框架里摊开铺平,经碾压、切割、成型等制作完成。米泡糖松脆可口,入口即化,不粘牙,甜度适中,久吃不腻,是过年果品中的佼佼者。
在我的记忆里,自作米泡糖,是一件技术活,也是考量老家妇女能干与否的一样功夫。最关键的工序是熬制糖汁液体,要相当精细的掌握好火候。细心的妇娘子,在熬制糖汁液体的时候,就会在灶头上准备好一碗清水,待糖汁液体快要熬好的时候,就用筷子撩一点锅里的糖汁滴在清水里,一旦观察到糖汁滴在清水里凝聚成一颗珠子的时候,就是最佳熬制火候状态了。用这样的糖汁液体打出来的米泡糖易结块,久放也不会瘫散。
感到有点儿惆怅的是,现在做“上架子”的米泡糖的人家很难看的到了,可能是科普知识入心入脑,人们不再食用铅罐爆米花的缘故吧。让我尤感欣慰的是,尽管现代食品工业发达,街市上有大量蜜饯佳粿和远道调运过来的坚果瓜仁等出售,而且人们也舍得购买,但“花生豆子红薯干,酥子仁片瓦角丁……”这些传统的过年粿品依然“风光不减当年”,链接着人们心中的乡愁滋味在阡陌山岗经久回荡。
【作者简介】游德福,笔名笑铀,1958年生,男,现任乡文化站长,以“乡土作者”自诩。1979年在武汉军区高炮71师644团当兵时就有铅印文字见诸各类报刊。早期曾在华夏青年文学大奖赛、“芳草杯”全国精短作品大赛、“夏都杯”新诗大奖赛等文学大赛中获奖。